<!--go-->
當琴音透過廣播極力動員群眾參與大型渡槽建設的時候,辛獻則將注意力放在了選擇人才和準備物資上面。
雖然作為縣裡的一把手,不能事必躬親,但是,建設大型渡槽是在沒有資金支援,沒有裝置、裝備,甚至沒有車輛、伙食的情況下開展的,許多事情還非得親自過問和協調不可。縣水利局局長說有水利人才推薦,他如獲至寶,專門發了人才調動令。物資的多少,需要如何調配使用,他也已經親自協調規劃。
一切安排妥當後,辛獻感覺整個人像繃得緊緊的彈簧。僅僅依靠解決群眾溫飽問題的一腔熱血,依靠群眾力量的認可和支援,能否真的能夠成就大事,心中沒有完全的把握,他感覺自己這根彈簧,不是用力地振作狠狠地射擊,便是線斷傷人鬧出天大的笑話。
自從作出建設大型渡槽的決策後,同事和熟人見到辛獻,都質疑那種決策的可行性。建設渡槽的材料,縣裡多少可以調配一些,渡槽設計的人才可以在全縣水利部門物色,但所需要的工人呢?沒有任何酬勞,甚至沒有任何伙食,誰會主動來自找苦吃呢?
是啊,很多時候,莫說別人的質疑和笑話,就連辛獻本人,自己都感覺像是痴人說夢,要當地村民自願報名,還要自行解決伙食,誰會那麼傻?有空他們不會多種些糧食,甚至就算賦閒在家裡,也總比到工地來無償地付出和勞動要強得多吧?
當辛獻為大型渡槽建設的前景擔憂的時候,琴音是在公社的廣播裡與觀眾互動起來。琴音將山區乾旱的歷史、現狀,將國內紅旗渠的榜樣,以及臨江縣的財政困難等都講清楚後,希望凡有疑問的群眾,都可以透過來信反映,廣播中會及時回覆。
要知道此時的人們沒有其他通訊方式,只能透過寫信反映情況。琴音於是在公社廣播站設立了專門的信箱,每天準時開箱,解決疑難。
辛獻了解到琴音為渡槽建設設立專門信箱解決疑難後,也想了解多些群眾的想法,便批示肯定了琴音的這項工作。同時,要求公社配合廣播站,及時將群眾的來信內容抄報縣裡。
但是,多少天過去了,沒有一封群眾來信。是群眾沒有疑問嗎?還是他們根本就不打算理會渡槽的建設?辛獻心裡更加沒底,也更加不安。人民群眾就是我們成就一切事業的可靠支持者,如果他們根本不理會,那將會一事無成。
還是放心不下,辛獻想再次到村裡調研,但時間已經很緊張了,根本無法安排。不得已,他親自打電話到公社,讓琴音儘快到一些村裡採訪村民,看看他們究竟是怎麼想的?
琴音受命,急匆匆地跑了一圈小山村、大亢村,又見到了村裡的父老鄉親,還見到了原先的老農。所採訪的這些人,幾乎千篇一律地說,渡槽好,要支援。
琴音透過公社,將情況層層上報,終於到了辛獻手上。辛獻看著報來的採訪結果,苦笑道:琴音啊琴音,你平時不是挺能說會道的嗎?怎麼這會兒讓你去搞個採訪,結果就是“渡槽好,要支援”這麼幾個字?誰不知道渡槽好、要支援呀,我要的是群眾是否做好了參與無償勞動的準備,他們是否願意?
來不及細細考究了,縣委發出去的動員令是不能朝令夕改的。
自願報名集合的日期越來越近了,集合的地點就設在大亢村。在集合日期未到來的時候,辛獻偷偷地一個人,無數次地向著大亢村方向張望,究竟想張望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腦子裡只有一個問題:“這麼大的工程,這麼苛刻的施工要求,會有人來嗎?會有人來嗎?”
終於到了報名集合的日子。
辛獻一大早便來到了大亢村,那個動員令里約定的集合地點。之所以選擇這裡集合,是因為這裡寬闊,能容得下很多人,據說數千人都不成問題。
但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個人也沒有,一個人也沒有……
辛獻呆呆地望著蒼天,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像山藤一樣將他纏繞,纏得他喘不過氣來。
這時,遠處走來一名年輕人,揹著大斗笠,走起路來昂首挺胸,精神抖擻的樣子。辛獻連忙走過去問道:“來報名的嗎?”
年輕人答道:“不是。我是來找人的。”
辛獻有些失望。
年輕人看了看遠處那幾個負責報名登記的工作人員,問道:“你知道哪位是辛獻辛書記嗎?”
原來,年輕人就是縣水利局局長推薦來的大學生。
辛獻說,我就是。年輕人滿腹懷疑地望著辛獻:“你?縣高官會直接在工地現場?”
辛獻趕忙招呼著年輕人坐到路邊的草地上,攀談起來。讓辛獻欣喜和意想不到的是,眼前這名眉清目秀的小夥子,恰恰是當年為旱災急死的老農的孫子,叫於安。
於安自小在大亢村長大,習慣了農村生活的艱苦,也目睹農業灌溉缺水的慘痛往事。爺爺因為大旱急死那年,他已經上中學了。於安家窮,但酷愛讀書,他覺得爺爺就是擔心大旱失收,影響他學習而急死的。後來更加努力學習,恢復高考那年,於安順利考上了水利大學。畢業後便分配到縣水利局擔任技術員。
於安告訴辛獻,他早就想解決山區人民世世代代未能解決的農田灌溉問題了,常常在工作閒餘,獨自一人跋山涉水,考察地形。他接到水利局通知的那天起,便踏遍了這一帶的山山水水,還進行了必要的勘測和設計。
辛獻聽著,被年輕人的事蹟感動得熱血沸騰。
於安告訴辛獻:“渡槽的設計,要充分考慮當前縣裡財力和物資不足的實際,儘量節約材料。”
聽到這,辛獻如獲至寶,急切上前,雙手抓著於安的雙肩說:“這正是我苦思冥想的事,你有什麼辦法呢?”
於安笑了笑:“我想過了,可以捨棄傳統的外形結構,採取斜拱式和實力重心墩,除幾個大跨度外,其餘均用無筋拱或少筋拱。這樣,既可以使渡槽外表美觀、輕盈、壯觀,又可以節約材料,減輕財政負擔。”
於安還初步設計出江水向上抽上渡槽高架,透過平流方式長途流入高亢山區的圖景。
辛獻喜出望外,與於安投入地談論著將來的工程建設,全然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快到中午的時候,辛獻起身,突然發現,不知何時,現場已經聚集了很多自願前來報名的村民們。負責登記的幾名工作人員正忙得滿頭大汗。
辛獻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愣住了似的,環顧著這些自願報名的農民工人的,大概好幾千人呢,密密麻麻的人群,他們草帽布鞋,肩扛著鍬,手拿著钁,揹著行李,推著斗車……
有的人正在啃吃著自帶的木薯,身邊放著自帶的鍋、碗、瓢、盆……
幾個熟悉的身影,琴音、琴父、老農,等等,他們顯然也看見了辛獻,朝著這邊走過來……
辛獻的眼睛瞬間溼潤了。
琴音正在唸著剛剛寫完的現場採訪稿:改變乾旱現狀,實現溫飽夢想,光有夢想還不行,更加需要實現夢想的勇氣……<!--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