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
這句民間的諺語道盡了松江的繁華,曾幾何時,在這松江城內外,織戶十數萬家、織場千間,一艘艘烏篷船把數以百萬計的松江布運往各地,甚至出口到歐洲以及美洲。
只不過,這一切都隨著清軍的屠殺戛然而止,即便是戰後倖存者試圖恢復生產,但在滿清的壓制下,也再不見昨日的輝煌。
“……後來雖有時興,可滿清卻要求織工互相作保,五人連環互保,取結冊報。一人犯事,四人同罪,日則做工,夜則關閉在坊,如有拐布盜逃、賭博、行奸鬥毆、聚眾插(歃)盟、停工科斂、閒闖花鼓、糾眾不法者,坊長報明包頭,會同甲長,填簿交坊總,申明拿究。如有徇隱發覺,互結保人,本坊坊長一體同罪……”
坐於船頭,聽著孫葉臣講述那種名為“工”實為“囚”、為“奴”的用工方式,朱明忠點頭贊同道。
“建奴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不過只是為了避免百姓聚集,聚二十人者為逆,這織場之中,名為‘工’,實際上也不過就是比囚犯稍好,如此,但凡是良家子,又怎麼可能願意進工場,沒有了工場,又怎麼可能再現昨日的興盛……”
想到後世居然有些漢人中的敗類在那裡否認什麼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還辯稱不過只是自然發展,即便是沒有滿清入關,也會自然消亡,甚至說什麼清初經過順治時期的休養生息,康熙初年的重新整頓,在經濟上已基本恢復至明末的水品,隨著“康乾盛世”的到來,商品經濟逐漸到達一定的高度。而所謂的“工場”雖然存在,但仍然無法發展成為現代工廠。可是他們顯然忽視了一點,清代那些擁有數百張織機的工場內的工匠,從來都不是工人,而是“奴隸”是“囚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