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你們是怎樣做到的?”王詡也替他高興,拍著他的肩膀問道,
“經過老師的點撥之後,我和鍾離泉揣摩了好久,試著將鑄造爐加高,由矮爐變成豎直的高爐,結果溫度提上去了,然後就成功了……”歐冶子開心得象個孩子,手舞足蹈地侃侃而談著。
從他眉飛色舞的表情王詡斷定,他們必定是經過了一番長久的刻苦鑽研。要知道冶煉爐的改變,也就說高爐的出現在冶煉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意義非凡。
有時候,成功與否往往就差著捅破一層窗戶紙,並且這種成功所獲得的快樂也最讓人振奮。
“還有,老師你看這是什麼?”鍾離泉從背後伸出手來。
一把劍呈現在王詡面前,劍長七寸。說是劍,倒象是一把匕首,不過那時無論是匕首還是長劍一律稱作劍。
厚薄僅約兩分,與圍棋盤的厚度差不多。
劍身上雕刻著彎彎曲曲的精緻花紋,通身閃爍著銀亮奪目的寒光,一看就是鋒利無比,而且王詡還分明感覺到劍中散發出一股令人生畏的煞氣。
“鐵劍?”
“是!”鍾離泉點頭道,“鑄好棋盤後,歐師兄靈機一動,突然想到了鑄煉一口鐵劍,於是我們一起動手,煉廢了幾十口才得到了這一口……”
王詡接過短劍掂量了掂量,入手極輕。他仔細地端詳著,又輕彈劍身,錚然一聲龍吟響過,立刻感覺全身湧上了一股雄渾的力量。
“好劍!”王詡由衷讚歎了一句。
別小瞧這把鐵劍,它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把鐵劍,這在鑄造業上是一次顛覆性的進步。兩大鑄劍高手聯合出手果然非同凡響,一下子讓鑄劍技術躍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峰。
“可有名字?”王詡問道。
“它太短了,象魚腸一樣,所以我們給它取名為魚腸劍……”歐冶子答道。
這就是魚腸劍?王詡暗暗吃了一驚。
因為魚腸劍在歷史上鼎鼎大名,古代十大名劍之一,號稱勇絕之劍,擁有它的人會勇氣倍增,無所畏懼。
“老師,我們煉的第一把鐵劍送你了……”正沉吟著,歐冶子道。
“送給我?”王詡疑惑地問了一句。
“是的,老師。”歐冶子肯定地答道,目光中閃過了期盼與忐忑不定,據說這麼多年來王詡從來沒有要過弟子的什麼好東西。
王詡想了想,收起了劍:“如此為師笑納了。”
他並不是貪圖弟子們的東西,而是這口絕世好劍大有用處。
“太好了,師父收下了!”兩人興奮地擊掌,笑逐顏開。
……
鐵棋盤製成之後,王詡又命弟子採來黑白顏色的山石做成棋子。
一切準備好了,王詡將弟子們召集在一起。
“飽食終日,不如博弈。”他將孔子的話搬了出來教育眾弟子,“今後大家在學習之餘,可以下圍棋。”
肚子裡沒有多少墨水的專諸和歐冶子等人對這種文雅的東西不是很感冒,但孫武、要離、申包胥等人卻歡呼雀躍。
當即,王詡講解了行棋規則和基本招法。
那時不象現在,圍棋採用的還是座子制,就是開局前先在四個星角上擺上兩黑兩白四個棋子,美其名曰“取坤象於四方,位將軍乎五嶽”。這樣做有利有弊,好處是先有了根據地,弊端是限制了變化。
而且與今天的黑棋先行不同,古代是白先行。
王詡做出改變,直接將目前使用的十五路棋盤升級為十七路棋盤,這樣增加了爭奪的空間,難度更大,變化更多。他又大膽地全部採用現代圍棋規則,不座子,黑先行,貼目……
然後,他將圍棋併入雜學堂,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
圍棋的出現,立即激發了弟子們的興趣,掀起了一股棋道熱潮。
除了專諸廖廖幾人外,大部分人樂在其中,研學或勞動之餘便來上兩局,甚至於有些痴迷的弟子藉著月光松下落子有聲。
……
轉眼之間,就是深秋。
在王詡的授意下,弟子們在屋前屋後和山坡上開闢的田地和菜園逐漸形成了規模,田裡種植那時就有的麥子、水稻、粟、穀類等農作物,菜園裡種植白菜、蘿蔔、山藥、大蔥等蔬菜。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
王詡專門設計了三腳耬車,交給歐冶子和鍾離泉製作。
三腳耬車本為漢武帝時期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有三個耬腳,裝上盛放種子的漏斗,用耕牛駕之而行,既犁地,一次性又能播種三行。
王詡移植過來,並加以改造,巧妙地變成兩腳耬,這樣做的目的是留給趙過一個可以提升的空間,不至於對以後的歷史造成巨大沖擊。又設計了水車灌溉農田,設計了水杵用於舂米脫粒,提高了莊稼的產量和農事效率。
除此之外,王詡還別出心裁地建立了畜牧場,養殖雞鴨牛羊等牲畜。如此自給自足,弟子們溫飽問題徹底解決,葷素不缺。
其它無法耕種的地方,栽上桃李杏等果樹。
至於食鹽、衣物等一些日用品,定期派人到附近的津城購置。
所需要的錢財來源於兩處,主要通過出售剩餘產品獲得,還有一部分來自於那些富裕的弟子主動捐贈。
王詡感覺已經植入了不少現代的東西,估計若干年後考古學家發掘雲夢谷時,又得因為發現一批神奇的文物而激動不已。
好在他注意分寸,只是對一些生活上或者科技上不起眼的東西做了細微改變便適可而止,而且王詡還掌握原則,利用的都是一些時間很近的發明,不至於產生蝴蝶效應對歷史造成較大的影響。
……
忽忽又過了月餘。
這一晚,孫武主動前來求見。
“老師,我的那個心得……您看完了嗎?”
他嘔心瀝血了半年的時間才完成,揣量王詡不可能看得那麼快,也不可能理解得那麼快,因此給老師預留了充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