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用於戰,始於春秋。當時吳、越、楚等水鄉,舟師已成為一新兵種,常用於戰爭。如公元前549年,楚"以舟師伐吳";公元前508年,吳以舟師敗楚;公元前485年,吳舟師浮海北上伐齊。春秋中後期,舟戰技術和造船能力均有較大提高,舟兵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戰國時期,吳、越、楚、齊、秦等國,舟師有了更大的發展,成為獨立兵種。
舟師的規模也相當大,如秦有戰船萬艘,"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史記.張儀列傳》)。吳越的舟師數量多且種類齊全,有小羿(yì,一種船)、大羿、樓船、橋船等。舟兵經過專門訓練,除使用弓、弩、戈、戟等常規兵器外,還有專用於水戰的鉤矛,能"退者鉤之,進者拒之"(《墨子.魯問》)。春秋戰國舟師編制,無文可考,不過《越絕書.兵法》所載吳越大羿的編制,或可供參考:"大羿一艘廣丈六尺,長十二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棹(zhào,槳,此處意為槳手)五十人,舳艫(zhú lú,船尾船頭)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各四,吏、僕、射、長各一人",凡91人。
④騎兵
春秋時期,中原周邊遊牧部落和國家,已有為數可觀的騎兵;中原諸國是否亦有,尚存質疑。戰國七雄中最早建騎兵者,當推趙國。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前299)"胡服騎射",效法蠻族,著短裝、束皮帶、穿皮靴,以利騎馬射箭,建立了正規騎兵,曾"率騎入胡,闢地千里。"此後,他國先後也建立了騎兵部隊。騎兵機動性強,"能離能合,能散能集",孫臏曾指出其有"迎敵始至"、"迎敵擊後"、"絕其軍糧"、"出其不意"、"燒其積聚"等十利,故發展較快,七雄騎兵,各有數千匹乃至萬匹,成為僅次於步兵的第二大兵種。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