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經常的戰爭是軍事民主制時代的特徵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說,"其所以稱為軍事民主制,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慾,在這些民族裡,獲得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當時每個部落都有備戰的作為設防據點的城堡。

部落的武裝有兩種,王和貴族組成的戰車兵,一般人民大眾組成的步兵。吠陀時代的戰爭,開始主要是在雅利安人與土著居民之間進行的,後來在雅利安人部落之間也發生了不斷的旨在掠奪或爭取政治上優勢的戰爭。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所描寫的十王之戰就是當時影響很大的一次大戰。這次戰爭中十個部落的聯盟共同反對當時最強大的婆羅多國王修達斯。結果這次戰爭以聯盟被擊潰而告終。以部落聯盟方式參戰,充分反映出當時的戰爭規模已相當龐大。

繼十王之戰後,在約公元前9世紀,即後斯吠陀時代,又發生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在《摩訶婆羅多》史詩中所描述的婆羅多族內部的一次大戰。這次大戰雖系婆羅多族的後裔居樓族與般度族之間的戰爭,但幾乎北印度所有的部落都參加了。參加到般度族一方的有婆蹉、支提、迦屍、南般闍羅、西摩揭陀以及迦普沙羅部落;參加到居樓族一方的有東摩揭陀、毗提訶、鴦伽、羯陵伽、居薩羅、阿般提以及整個旁遮普部落。這次大戰的結果以般度族的勝利而告終。般度族的帕裡克希特成了居樓國的國王,都於阿桑迪瓦特。但這一時期的各部落仍是分散的,沒有建立起一個更大的統一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