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城。
吐蕃內部的佛教線路之爭,看起來是本土苯教和外來佛教之爭,實際上也是吐蕃新舊勢力之爭。
和很多人對歷史的固有印象不同,其實在這個時代佛教相對於苯教是先進的,而在吐蕃這樣一個半農耕和半遊牧的國家中,僧侶實際上也是統治集團的工具。
或者這麼比喻,在西方世界基督教神父就是最基層的統治單位,如果將儒家叫做儒教,那麼士大夫的職責和西方的神父作用是一樣,都是有知識的基層官僚。
對於還處於奴隸制度時代的吐蕃來說,佛教與其說是一種宗教改革,不如說是一場政治改革。
寂護和尚死在了吐谷渾,但是赤松德贊並沒有停下來引進佛教的過程,他再次派遣大臣前往尼泊爾,請來了當時享譽整個佛法世界的蓮花生大師。
而蓮花生聽到吐蕃贊普對佛法有興趣,也立刻啟程翻過喜馬拉雅山,來到了吐蕃王城。
蓮花生大師一路入藏,按照藏傳佛教的說法,他一路上將苯教諸多的魔神都收入身體中,將這些魔神點化為佛門護法,讓苯教祭祀恐懼,拜服在蓮花生精湛的佛法之下。
而實際上這本書並不是修仙小說,而蓮花生也沒有神異的能力,蓮花生一路入藏,就開始攥寫新的經文,而在經文中,蓮花生將苯教的諸神也拉入到了佛家的神話體系中。
這一招頗有些道家寫《老子化胡經》的招數,就是透過納入對手的神話體系,並且將對手的神話體系置於自己的神話體系之下,顯示出自己的神話體系的優越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