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雖然承自舊日科舉內容的文科所取舉人名額佔據多數,新增的理科只佔三分之一,卻已經是個相當大的比例了。
須知,這畢竟是科舉鄉試的第一次改革,若見成效,之後改革必然會加深。
如果說在舉人名額上,朝廷對理科偏愛還不明顯的話,那麼將理科鄉試資格下放到童生,便是極大的偏愛了。
想一想,考取文科舉人需要先透過縣試、府試、院試成為秀才,才能參加秋闈(鄉試)。而理科只需透過縣試、府試,成為童生,便可參加秋闈。
免了一道考試,就意味著多出了不少獲取名額的機會。
這樣一來,必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條路是捷徑,從而選擇參加理科鄉試。
不過大明報上也說了,理科鄉試參與資格下放到童生只是暫時的,主要是希望從讀書人中選拔更多理科人才,故在三五屆後,可能便會取消。
看到這裡,宋獻策不禁笑著評論起來,“別說三五屆才取消,便是一兩屆,底下的那些讀書人也會爭破腦袋。”
昔年宋獻策作為江湖術士遊歷四方,見識過許多地方的風俗人情,深深瞭解大明百姓對待科舉的態度。
而科舉中最讓百姓關注的其實並非取進士的會試,而是取舉人的鄉試。
這點從兩大考試的另一名稱上便可見一般——會試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稱春闈;鄉試則在每年八月舉行,稱秋闈。
之所以百姓更關注秋闈,是因為讀書人唯有成為舉人,才算是平民百姓一舉跨越到特權階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