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一年四十來萬的鄉集體贏餘,在九五年的中國大地來說其實已經啥都算不上了。比如“蘇南模式”的兩個著名村子,華西村在六九年就積攢下了百萬的家底,到現在已經形成棉紡、發電、鍛造、化工等六大生產板塊。九四年成立了全國大型鄉鎮企業華西集團有限公司。今年基本實現了家家住別墅、戶戶開豪車,是國內最富裕的村莊之一。
而就在離華西不遠的長江村,七二年,會計出身的村書記李良寶帶著六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以做副業為名,辦起磚窯廠。此後李良寶又和村民們陸續辦了五金廠、螺帽廠、化工廠……
到了八三年三中全會前,長江村村工副兩業產值就已經突破五百萬元,前年全村繼華西村之後,產值也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江陰市又一個億元村。
但是就如同拋開劑量談毒性屬於耍流氓一樣,拋開環境拋開階段談發展同樣屬於耍流氓。
看看聯和鄉周圍的鄉鎮情況就知道了,許多都是依靠國家救濟的貧困村裡,在這中間突然出現一個年收入四十萬的鄉,就好比一片漆黑的山谷裡突然亮起了一盞明燈,要多顯眼有多顯眼。
只這一個專案,就可以讓聯和鄉這貧脫得實實在在的。
當然了,有了收入並不能夠說明任何問題,因為這道收入其實還算是周至搞來的“捐贈”,關鍵是在專案的投建過程裡,鄉上的力量學習了,參與了,管理了,學會了這樣的“盈利模式”,將來就可以有樣學樣,將之運用到其他的專案上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