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再複雜的哲理也能付諸直覺形式。在我國古代的小說中,《紅樓夢》所蘊含的哲理夠複雜的了,但是曹雪芹和續作者高鶚卻一再努力把它們遞交給外層形式,而不是像有些研究者所想象的,把哲理簡單地封存在詩詞、偈語中。
例如,《紅樓夢》最後一回寫賈寶玉與父親賈政的最後訣別就頗具形式感。
那是賈寶玉參加科舉考試而失蹤之後,出門在外的賈政正在一條停泊著的船上寫家書:……寫到寶玉的事,便停筆。
抬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裡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
賈政尚未認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問他是誰。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來打了個問訊。
賈政才要還揖,迎面一看,不是別人,卻是寶玉。賈政吃了一驚,忙問道:“可是寶玉麼?”那人只不言語,似喜似悲。
賈政又問道:“你若是寶玉,如何這樣打扮,跑到這裡?”寶玉未及回言,只見舡頭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
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見那三人在前,那裡趕得上。只聽得他們三人口中不知是那個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遊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