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前門樓子跟前開了座“老舍茶館”。朋友約我去坐。往八仙桌旁一坐,蓋碗一端,耳邊絲絃一響,心裡就騰的一熱!覺著北京城又像北京城了,我又生活在北京人中間了。如今30歲以下的北京人都沒見過茶館。這詞兒都是從老舍先生那齣戲裡聽來的。
實打實地說,老北京的茶館並不是專供財主們消閒的地方。倒退幾十年,上哈德門、鼓樓、前門外的茶館看看,倒還是平民百姓居多。有的行業(比如拉排子車)工人找活幹,上茶館:夾包賣古玩的,上茶館;說合拉房纖的,上茶館;朋友聚會,編輯約稿,也上茶館。上茶館不光為了解渴,那是個交流資訊、洽談生意、約朋會友的交際活動場所。說句新詞兒,是搞公共關係的方便所在。
茶館當然也是娛樂場。在舊社會,拉車的、趕腳的,大徒弟、小力笨,只要一天能混飽兩頓窩窩頭,腰裡有倆閒錢,也想找點樂子。大劇院、跳舞場跟他們錢袋和喜好都沒緣分。走進茶館,一毛錢泡壺高末,二分錢聽個段子。這點享受費用還花得起,也花得值。不能管這叫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有聽的,自然要有唱的,而適合茶館演出的莫過於曲藝評書,茶館就又成了藝人獻藝和練藝的場地。翻翻曲藝老藝人的自傳或簡歷,有幾個不是從茶館裡先唱出名的?我走“背字”的頭幾年,白天勞動完了,夜夜去茶館聽評書。今天能寫兩句“京味小說”,實在是從茶館得益匪淺。就這麼個群眾活動的去處、大眾娛樂之場所,說聲絕跡,居然就消失了幾十年。您說茶館得罪誰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