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430節

熱門小說推薦

這些軍事衛星,就在清理衛星群裡。

在清除太空垃圾的時候,中國採用的辦法是在同一條軌道上,部署一組清理衛星,數量在十枚以上,一枚清理衛星能夠清除掉前方橫向寬度一公里之內的太空垃圾,十顆衛星同時工作,就能清除一條寬度在十公里左右的軌道空間,而每一組中,還至少有兩顆備用的清理衛星,以便及時替換受損的清理衛星。在這些清理衛星後面,就是軍事衛星,包括通訊、偵察與警戒衛星。一般情況下,由六顆或者九顆軍事衛星組成一個衛星群,每一個衛星群裡至少有兩顆通訊、兩顆偵察與兩顆警戒衛星,以確保在任何情況下,每個型別的軍事衛星都至少有一顆能夠工作。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軍事通訊衛星,因此每個衛星群裡,往往有三顆、甚至更多的軍事通訊衛星,以便在必要的時候,比如穿越戰場上空的時候,讓幾顆衛星同時工作,為作戰部隊提供更多的通訊頻道。

事實上,這些通訊衛星也決定了軍事打擊的節奏。

當時,軍事衛星都處在低軌道上,在戰場上空滯留的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所以中國空軍的轟炸行動往往會集中在這兩個小時裡進行,即讓轟炸機在此期間進入轟炸區域,投下丨炸丨彈,在衛星通訊中斷之前撤出。

通訊效率提高,意味著指揮效率提高。

要知道,在大戰期間,限制指揮效率的結症就是通訊效率太低。

雖然利用超高空長航時無人飛機,軍事通訊情況有所改善,但是無人飛機的工作效率遠遠不如軍事通訊衛星,特別是覆蓋的戰場範圍僅有軍事通訊衛星的百分之一,而同時動用一百架無人機,意味著需要在這一百架無人機之間交換資訊,組建通訊網,從而大幅度降低了通訊效率。

用一顆通訊衛星取代一百架大型無人機,通訊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

當時,中國發射的軍事通訊衛星有二千四百個通訊頻道,也就是能夠同時接通二千四百條通訊線路,為二千四百個作戰單位提供服務。雖然受衛星數量限制,即便讓三顆軍事通訊衛星同時工作,也只能支援七千二百個作戰單位,遠沒有達到全球自然災害前的水準,當時中美兩國的軍事通訊衛星網路能夠同時支援數萬個作戰單位,但是與大戰期間相比,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要知道,在大戰期間,中國軍隊已經簡化了通訊系統,對部隊間的通訊聯絡進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制,並且找到了其他替代方式。拿陸軍來說,一支突擊叢集就是一個作戰單位,內部通訊完全依靠定向通訊系統與戰術電臺,只有在與其他單位通訊的時候,才需要藉助軍事通訊衛星。

在海軍裡,一支艦艇編隊就是一個作戰單位。

當時,海軍把六艘護航航母編成一個作戰單位,其中一艘為旗艦,只有旗艦需要利用軍事通訊衛星,而另外五艘都透過定向通訊系統與旗艦交換資訊,編隊裡的其他艦艇也以同樣的方式與旗艦交換資訊。

這樣一來,海軍的通訊效率大大提高,指揮效率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利用這些手段,指揮一百八十艘航母就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數量眾多的護航航母,正是中國海軍在東太平洋戰場上保持制空權,並且掩護戰略轟炸的重要基礎。

隨後,也將成為攻打美國本土的重要力量。

有趣的是,絕大部分護航航母的命運都比超級航母好得多。大戰結束之後,只有很少一部分船齡較長的護航航母被拆毀,以廢鋼鐵的價格出售,其餘的護航航母都重新改造,恢復了本來面目,即集裝箱貨輪,再次航行在各大洋的主要航線上,為世界各國的重建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後來,還有一艘護航航母以其戰時模樣儲存了下來,成為中國海軍博物館裡的展品。

與護航航母一道寫入歷史的,還有在這些軍輔船上奮戰的船員。

當時,絕大部分軍輔船上,只有軍官享受海軍現役軍人的待遇,大部分船員都是應徵入伍的水手,可他們並沒納入海軍的正式編制,成為一個非常獨特的“準軍事群體”,因此在戰後也沒有得到退役軍人的待遇。整個大戰期間,有近兩百萬海員應徵入伍,其中近二十萬人戰死沙場。直到戰爭結束十五年,中國政府才正式承認應徵海員的軍人身份,並且為其提供退役軍人待遇。

後來,中國海軍在舟山港,專門建立了一座“陣亡海員紀念碑”。

不僅僅是海軍才有這樣的情況,陸軍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當時應徵參加陸軍運輸隊的就有一百多萬人,其中近五萬人在戰場上殉國。直到戰爭結束後,在上百萬準軍人的安置問題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並且引發眾多社會知名人士為之奔走的時候,陸軍才承認了他們的軍人身份。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了。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三月二十七日,牧浩洋簽署了登陸美國西海岸的登陸作戰方案。

如果天氣狀況良好,登陸行動將在二十四小時之內開始。

美國西海岸時間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八點,被稱為“最後的登陸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登陸作戰行動,只是在戰術性質上,可以看成是澳洲會戰時登陸行動的放大版。

當時,中國陸戰隊一口氣投入了二十個陸戰師。

這些陸戰師,在登陸前不是在登陸戰艦上,而是集中在毛伊島與瓦胡島上,空軍則在這兩座到上總共部署了一萬二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一千架充電飛機,確保只需一次,就能把二十個陸戰師的四十萬官兵與全部主戰裝備、以及一個基數的彈藥全部送到目的地,再返回毛伊島與瓦胡島。

當然,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佔用前方的海上基地。

登陸場不是某一個地點,而是從西雅圖到聖迭戈,在南北長三千公里、東西寬兩百到四百公里的區域。準確的說,是在這片區域內由陸戰隊精心挑選的二十個重要地點,主要是關鍵交通線上人口較少的城鎮。

指揮登陸作戰的不是龐躍龍,而是司馬文正。

顯然,龐躍龍也想讓司馬文正把握住最後的機會。雖然在攻佔索羅門群島之後,司馬文正晉升陸戰隊元帥的條件就全部達標了,只是苦於龐躍龍還是陸戰隊大將,所以直到澳洲會戰結束,司馬文正才在龐躍龍晉升為陸戰隊元帥的第二天,拿到了元帥軍銜,但是關於司馬文正晉升為陸戰隊元帥的資格,三個軍種的高階將領都有異議,主要就是司馬文正指揮的作戰行動都有點不那麼名正言順,而且索羅門群島會戰的損失極為慘重,讓人覺得他沒有資格成為元帥。

如果能夠指揮陸戰隊攻上美國本土,那就沒有人敢懷疑司馬文正的資格了。

也正是如此,司馬文正沒有照搬龐躍龍在澳洲大陸上的登陸戰術,而是決定把登陸戰役與第一次大規模地面進攻戰役合到一起,即在登陸戰役中就完成對前沿敵人的包圍,一口氣吃掉美軍主力。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