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我有一個嗜好,每到一地,總不愛坐飯館、吃食堂,而喜歡串街走巷,尋覓風味小吃。只要那吃食的確帶有地方特色,店鋪之簡陋、方桌之陳舊、板凳之堅硬、食具之粗礪,我倒是從不計較的。
前不久到西安開會。一出車站便被“羊肉泡饃”四個大字吸引住了。正是中午,店堂裡擠得滿滿的,空氣裡瀰漫著羊肉、大蒜、胡蔥、花椒、香醋混雜的味兒。長途跋涉,滿嘴苦澀,頓時來了食慾。更有趣的是那特殊的吃法:先買上若干“饃”——其實是未曾發酵的麵粉烤成的幹餅,再自己把它撕成碎片——據說撕得越細小越好,然後端著這一碗碎片到廚房去,掌勺師傅起油鍋,炒羊肉片,加佐料,再加羊肉原汁湯,最後將那碗由顧客手工製成的“碎饃”倒入沸騰著的釅汁之中。由於佐料品種極多,紅的辣椒、綠的蒜葉、黑的醬、黃的芥末,再加上白色的富有吸收力但卻不易煮爛的幹饃,那一大碗“羊肉泡饃”,不但香氣四溢,而且色彩繽紛,實在是夠能“吊人胃口”的了。
在西安開會的幾天裡,儘管常有幸品嚐名菜佳餚,然而總覺不如那“羊肉泡饃”入味。
同樣的感覺非此一次。有一年盛夏到南京去。親戚招待得非常周到,幾乎頓頓有板鴨和肫幹。然而印象最深的,卻是玄武湖門外的那碗拌涼粉。擺攤子的是一位千千淨淨的小姑娘,在濃密的樹蔭底下,一張小桌,兩條板凳,守著一大塊顫巍巍的涼粉凍。我剛一坐定,她就用一把“蘿蔔絲刨”在那大塊涼粉凍上刷刷劃了幾道,指尖頓時湧出一堆白白的、細細的、半透明的、晶瑩可愛的粉絲來,然後用一雙紅漆竹筷將粉絲挑入一隻藍花白瓷小碗,澆上些辣油和醬醋,再撒上一撮切得極細的嫩薑絲和蔥花,把碗輕悠悠地擱到了我的面前。前後動作不過分把鍾,輕盈利落,就跟那圍繞著她的樹蔭和一陣風一樣,給我平添了許多涼意和快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