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電晶體或許有人熟悉有人陌生,事實上,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最早的耗盡型貧溝道電晶體我們在1989年就見到過,之後基於DELTA技術的多閘極電晶體成為業內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像伴英特爾早在2002年就對外宣傳他們的3D電晶體設計,大風集團也很早就開始大力投入3D電晶體的研發。
為什麼這麼多人盯著這個方向,說白了,就是因為當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25nm以下時,傳統的螢幕尺寸卻已經無法縮小,那麼問題就會出現。
我們一起來看大螢幕。”
大螢幕上出現了幾張技術分析圖,“二維結構電晶體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應用,到現在已使用接近半個世紀,然而我們注意到,隨著閘極長度越來越小,源極和汲極的距離越來越近,閘極下方的氧化物也越來越薄,從而加劇漏電的可能性。
同時,原本電子是否能由源極流到汲極是由閘極電壓來控制的,但是閘極長度越小,閘極與通道之間的接觸面積也越小,也就是閘極對通道的影響力變小了。
尤其是當閘極長度縮小到20奈米以下的時候,這些問題格外明顯。
而當原本的源極和汲極拉高變成立體板狀結構時,源極和汲極之間的通道變成了板狀,閘極與通道之間的接觸面積一下子就變大了。
這樣一來即使閘極長度縮小到20奈米以下仍然能保留很大的接觸面積,仍然可以控制電子是否能由源極流到汲極,可以說,多閘極電晶體的載子通道受到接觸各平面的閘極控制,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可以控制漏電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