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人與皇帝的矛盾並非突然出現,而是醞釀已久。
嚴格來說,從董仲舒改造儒學,使儒學登上政治舞臺的那一刻起,儒學與皇權之間就有著天然的衝突。孝武帝看似推崇儒術,實則用的還是法術,不過是用儒術修飾而已。到了孝宣帝,更是明言漢家自有法度,霸道、王道兼用,不可能純任儒術。
儒門當然不肯罷休,不斷反抗,最後的結果就是王莽篡漢。
王莽敗亡了,儒門卻沒有完全敗。
光武復興,鑑於儒門影響之大,實際上繼承了不少王莽的政策,儒門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前朝時勢大的地方豪強漸漸服膺儒學,成了儒化計程車族,其中的精英則成了世家。
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細數本朝的世家、大族,大多都有儒學傳承,已經不是純粹的豪強。
儒門影響越來越大,必然會引起皇權的警惕。本朝前期,外戚掌權。儒門鍥而不捨,潛移默化,用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將原本是軍功勳貴的外戚變成了具有儒學素養的外戚,儒門與外戚漸有合流之勢。
竇武就是儒門寄予厚望的大將軍,而馬融則成為外戚中的一代儒宗。
但孝桓帝重用宦官打斷了這一趨勢,將儒門循序漸進的希望砸得粉碎。漸進溫和的方式難以實施,儒門也漸漸失去了耐心,越發偏激,最終隨著竇武、陳蕃被殺,矛盾激化,引發第二次黨錮。
至此,儒門中激進的那一部分被稱為黨人,與皇帝走向了徹底對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