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明代漕運,最開始是漕軍負責。自洪武后,即安排漕軍在運河周邊屯田,並負責運輸漕糧、維護運河等任務,負責的為漕運總兵。
洪武時期,京師在南京,漕運任務非常輕鬆;為了打擊蒙古而向北方和遼東的漕運,洪武時期一直海運為主,最高時一年七十萬石全靠海運。
永樂遷都北京後,開始時候是海運、陸運和河運並舉,第一任漕運總兵為平江伯陳瑄,當時他管著運河、陸地轉運和海運三部分人馬,鼎盛時期的海運在他的排程指揮下,也超過了七十萬石。
陳瑄是京杭大運河歷史上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京杭大運河在他的手上真正成為了明清兩代的大動脈。
這個人為人實心實意,做事事必躬親。他先疏通了會通河,後來又創造性的利用北方大小河流山體,建了好些水庫來儲水,並建設水閘數百,保證旱季運河有水可用。在他手上,最終實現了大運河的三千里貫通。
陳瑄一手建立起來的運河管理制度、儲水方法,淺船製造、倉儲分佈等等運河維護運營辦法,一直用到了清末。
在他創立制度時,將漕軍改為兩部分,一部分維護運河治安,保衛運河安全的,仍稱漕軍;一部分改為專門運糧,稱為運丁。
到萬曆年間,吃餉銀的漕軍數量無太大變化,一直在四萬左右;而運丁由於在運河兩岸繁衍生息,從最初的八萬正丁發展到三十餘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