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鼓吹的邏輯,很簡單。
即,人吃飯,是因為餓。
而不是喜愛糧食,喜愛到有多少吃多少。
理論上能養活多少人口,只取決於糧食總產量、人口總數、以及人均之後的糧食佔有量。
當然,人均,這倆字,有點神奇。
但,至於說,怎麼才能讓人都能保證餓不死、吃飽,或者說人均有意義,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理論上,只要人均每年能有500斤糧食,那麼謂之《禮記》中的小康,大抵是沒問題的。
換言之。
大順現在往少了說,3億人口。
理論上,只要年產1500億斤糧食,在物質基礎層面上,已經可以達到《禮記》中構想的小康的狀態——畢竟,禮記這玩意兒,是漢代編造的,按照漢代的生產力水平構想的美好未來,基本原始意義就是人吃飽、偶爾有肉吃的水準。
在此基礎上,劉鈺鼓吹的基石是什麼?
即,大順只要保證能夠年產1500億斤糧食的農業人口,那麼理論上,剩下的人是從事農業、還是從事工商業,基本就沒啥區別了。
而按照此時農業勞動的極限來計算,保證1500億斤糧食,理論上,非農業人口是完全可以超越農業人口的。
理論上,如果不考慮天災、不考慮水旱,按照畝產120斤的大順加上華北兩年三熟、江南一年兩熟的理論平均畝產,12億畝土地基本是可以保證這個產量的。
而按照鐵器牛耕時代的家庭最高密集勞動的水準,也就是30畝地一頭牛的水準,其實也就需要4000萬戶農業家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