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泰州學派深入繼承傳道,以及即便後世看來也算是移風易俗正面多於反面的鄉約,村社裡的人對這一切還是基本滿意的。
雖然之前的大基建,確實讓村社元氣大傷,但現在似乎挺過來的。之後怎麼轉型,亦或者是別的,這又是以後要辦的事了。
趙立本也不知道,這種鄉約村社的體系,是靠著四條腿維持的。
保甲。
社倉。
鄉學。
聖堂。或者叫聚和會。
其中,保甲是鄉社的行政機構。
聖堂或者叫聚和會,是基層組織,雖然宗教味兒濃,但效果確實不錯。
剩下的,刨除掉必須要繳納的國課——劉鈺沒有給他們特殊扶持,因為他覺得這條路走不通,不想立這個做樣板。
社倉和鄉學,都需要錢,需要物資。
籌辦這個鄉社的儒生,士紳,是善良的,甚至是有些理想主義的。
應該說,這片24萬畝的土地,凝聚了整個江蘇省的理想主義實幹派的儒生。
然而江蘇省有12萬平方公里、48萬平方里,1億5000萬畝的土地而非耕地面積。
同樣的配置遍佈全省,非要全天下,就要至少200萬到300萬同等信念、同等水平、同等真的不計錢財的鄉紳、士紳、儒生、生員。
不管怎麼說,籌辦這個鄉社的儒生們,真的不是為了掙錢。
他們不收租。
然而即便不收租,繳納國課之外,社倉、鄉學,以及劉鈺強迫的淮南墾區大基建,這都需要人力物力財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