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如果稍做研究便會發現,在文言文中一個字通常有很多種釋義,很難搞清楚這個獨立的字或詞是什麼意思。更有甚者,還會出現即便對照前後文,也會出現若干種不同的理解。
不過有一點前提是確定的,那就是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必須要聯絡前後文以及語境。
“食色,性也”是出自於一段辯論,是正方辯手提出“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這個問題之後,反方辯手的回答。在這裡的“食”,是反方辯手的一個假借,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使用得非常之少,但在文言文中屢見不鮮。
人類要生存,就離不開食物。或者是,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也是最為喜愛的東西。不管你處於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之下,只要感到飢餓,面前出現食物都會欣喜若狂。故而這裡用這個“食”,指的是“喜歡”。
辭海里沒有收錄進去,多半並不是編撰者不知道,而是因為這種假借的用詞在文言文裡實在太多了。這就是剛才所說的客觀條件限制。《辭海》是服務於現代漢語的,如果把每個字曾經出現過的引申含義都錄入進去,對現實用語沒有太大幫助不說,更糟糕的是會引起混亂。事實上,即便不錄入這些內容,規範用語都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接下來是這個“色”字。在很多用“食色性也”而不是“食色,性也”的人心裡其實是有個疑問的,“色”和“性”不是一回事嗎?那麼,“食色性也”不就相當於“吃喝P賭”說成“吃PP賭”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