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前是書畫同源,殷商很多人不瞭解,但一說商紂王知道的人多了,在那個朝代之前,字和圖形是混用的,字像圖畫,圖畫也像字。
商朝,甲骨開始出現,能被翻譯出來的字約有一千多個。
周朝,金開始使用,所謂金,實際是熔鑄在金屬器皿的字,甲骨要成熟一些,可翻譯的字也更多。
秦朝多用篆字,漢朝盛行隸書,唐朝常用楷書和行書,宋朝則是宋體和仿宋體,自宋朝之後,字基本沒有很大的改動了,最後一次大的改動是建國之後的改繁體為簡體,這樣的改動只在大陸地區,而臺島仍然使用之前的繁體字。
現代有很多古字學家,以郭沫若和季羨林為代表的一干學者出版了很多關於字演變的書籍,這些書籍極具參考價值,一個字,按照歷史年代的不同,會有多種字型的備註參照,吳元看的是這類內容。
有句俗話叫老子英雄兒好漢,有個有本事的爹當靠山,兒子成功自然更容易一些,推敲字也是這樣,有了這些學者的研究結果為參照,逐一對照吳追寫下的字,竟然也有些許收穫。
整體來說,遠古字與甲骨還是有一定相似度的,只是這種相似度並不是很高,費了大量工夫,最終能大致認定的字不過二十幾個,還不敢確定這二十幾個字一定是對的。
即便是這樣,吳元還是非常高興,因為可以大致認定的這二十幾個字裡,有兩個字是連在一起的,而且是他沒有寫給王欣然和趙穎的那九個字裡的兩個,這兩個字是“雒水”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