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法在夏代已經比較完善。
中國古歷採用陰陽合曆,即以太陽的運動週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週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係。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種由太陽運動而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反映了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農牧業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又叫農曆。在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中首次出現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名稱,與現今通行的名稱一致。節氣產生於中國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反映了農時季節,在農村家喻戶曉。隨著中國古歷外傳,華僑足跡所到之處,節氣也廣為流傳。
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當時已經依據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儲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是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夏小正》按夏代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黃昏時南方天空所見的恆星)、旦中星(黎明時南方天空所見的恆星)、晨見夕伏的恆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漢(銀河)的位置以及太陽在星空中所處的位置等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