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細研天津紗廠的資本結構則非常之有趣。以規模最大的四家紗廠華新、恆源、裕元和裕大為例,其25個大股東竟有23個是民國政府的重量級要員。其中,有三個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徐世昌和曹錕,兩個政府總理段祺瑞和龔心湛,五個內閣總長和次長鮑貴卿、曹汝霖、王克敏、王楫唐和徐世章,四個省長或省督軍張作霖、陳光遠、倪嗣沖和田中玉,其餘不是部長就是次長。這些人以官僚或軍閥之身,組成一群錯綜複雜的利益集團,投注實業,攫取暴利,實在已難分公私。這些紗廠在經濟高漲期當然順風順水,成長迅猛,而到了經濟危機關口卻毫無競爭力,到30年代初,四大紗廠已有三家落入日本商人之手。
1915作為抵抗的商業(5)
除了棉紗之外,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都在戰爭中需求大增。以有色金屬鎢為例。1913年,每磅鎢的價格為7.42美元,到1916年就漲到25.33美元。用於軍備的皮革、羊毛、麵粉以及英國軍人大量消費的紅茶等等,都是戰時緊俏品,中國成了原料的大供應商。還有一個有利的事情是,戰爭加速了各國的貨幣鑄造量,白銀需求大增。在1914年,每一盎司白銀為0.56美元,到1919年就上升到了1. 12美元。作為一個傳統的“白銀帝國”,中國因此大受其利。據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報告,1917年的7 000萬中國銀元就足夠償付上一年所要付的1億元債款,這大大增強了中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