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4,我們看到,在對剩餘價值的分析上,因而在對資本的分析上,亞•斯密比重農學派前進了一大步。在重農學派的著作中,創造剩餘價值的,僅僅是一個特定種類的實在勞動--農業勞動。因此,他們考察的是勞動的使用價值,而不是勞動時間,不是作為價值的唯一源泉的一般社會勞動。而在這特定種類的勞動中,實際上創造剩餘價值的又是自然,是土地,剩餘價值被理解為物質(有機物質)的量的增加,理解為生產出來的物質超過消費了的物質的餘額。他們還只是在十分狹隘的形式中考察問題,因而夾雜著空想的觀念。相反,在亞•斯密的著作中,創造價值的,是一般社會勞動(不管它表現為哪一種使用價值),僅僅是必要勞動的量。剩餘價值,無論它表現為利潤、地租的形式,還是表現為派生的利息形式,都不過是勞動的物質條件的所有者在同活勞動交換過程中佔有的這種必要勞動的一部分。因此,在重農學派看來,剩餘價值只表現為地租形式,而在亞•斯密看來,地租、利潤和利息都不過是剩餘價值的不同形式。
P67,斯密的功績在於,他強調指出了下面這一點(而這一點也把他弄蝴塗了):隨著資本積累和土地所有權的產生(整句黑體),因而隨著同勞動本身相對立的勞動條件的獨立化,發生了一個轉變,價值規律似乎變成了(從結果來看,也確實變成了)它的對立面。如果說,亞•斯密的理論的長處在於,他感覺到並強調了這個矛盾,那末,他的理論的短處在於,這個矛盾甚至在他考察一般規律如何運用於簡單商品交換的時候也把他弄糊塗了;他不懂得,這個矛盾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勞動能力本身成了商品,作為這種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因而同它的交換價值毫無關係)是一種創造交換價值的能力。李嘉圖勝過亞•斯密的地方是,這個似乎存在而從結果來看也確實存在的矛盾,並沒有把他弄糊塗。但是,他不如亞•斯密的地方是,他競從來沒有料到這裡有問題,因此價值規律隨著資本的出現而發生的特殊發展,絲毫沒有引起他的不安,更沒有促使他去研究。後面我們將會看到,亞•斯密著作中的天才的東西,到馬爾薩斯著作中怎樣變成了攻擊李嘉圖觀點的反動的東西。//當然,正是這個觀點,使亞•斯密搖擺不定、沒有把握,它抽掉了他腳下的堅實基礎,使他和李嘉圖相反,不能做到對資產階級制度的抽象的一般基礎有一個連貫的理論見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