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3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上述分析表明,任何把馬克思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即關於社會關係決定價值的理論,解釋為相對價格理論的做法都是錯誤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例如米克(1963),在反擊新古典經濟學家和新劍橋經濟學家關於價值向生產價格的所謂“轉型”問題時,提出了價值的“歷史轉型”問題,即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商品的相對價格取決於勞動價值,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轉型為生產價格。這實際上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深刻誤解。事實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決不是要解釋相對價格的決定,而是要討論總量的收入分配問題。實際上,馬克思對於相對價格的論述,在《資本論》全文結構中所佔比例卻是很小的,除了第3卷有關生產價格的解釋外,只有第1卷對交換價格的論述中才有所涉及。從“ 20碼 麻布=1件上衣”的成立是取決於它們的勞動時間,然後過渡到貨幣,並在貨幣的買賣中得到資本主義的貨幣增值。可以看到,馬克思只是以相對價格作為引子,其目的是為了說明貨幣的產生以及產生於貨幣關係中的資本主義的總量經濟關係。因此,從根本上講,馬克思經濟學是一個總量理論,而不是相對價格理論,其總量的結構,就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關係。

對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提出“價值的歷史轉型”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在簡單商品經濟中,勞動者獲得勞動的全部產品,在資本經濟中,則產生剩餘價值,或工資與利潤的分配關係。把勞動價值論解釋為相對價格論,最早來自於詹姆斯。穆勒和麥克庫洛赫等人試圖解決李嘉圖理論中資本對相對價格的影響的做法,這被馬克思批評為“偏離了李嘉圖方向的庸俗經濟學”。約翰。穆勒在其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原理》(1848)教科書中,開始系統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相對價格問題。他把技術關係引入古典經濟學中來解釋相對價格,其中不同的商品由不同的假設或因素所決定(如生產成本或稀缺性),這種方法導致了嚴重的邏輯矛盾,例如著名的鑽石和水的邏輯悖論(斯密,1776)。這種邏輯矛盾正是“邊際革命”的發起者批判古典經濟學的主要目標(例如,傑文斯,1971)。就解釋相對價格而言,在邊際主義基礎上產生的新古典理論其多要素模型和包括消費偏好的資源配置理論,顯然比古典經濟學能夠更好地解釋技術關係和相對價格問題,從而避免古典經濟學在解釋相對價格問題上的邏輯矛盾。但是,這種從古典理論向新古典理論的轉變存在著研究“注意力”的轉換,即完全排除了經濟制度因素而轉向技術關係(參見,J。羅賓遜和伊特維爾,1974,中譯本第46頁)。而這種建立在生產函式和消費偏好基礎上的技術分析缺陷在於無法解釋現實中存在的總量關係,這一點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兩個劍橋資本爭論”之後才被新劍橋經濟學派揭示出來(參見柳欣,1994、1996-1997、2001、2002)。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