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1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傳統凱恩斯主義模型中,貨幣非中性(真實效應)來自於在總需求衝擊之後名義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新的出清市場水平,而價格之所以不能降低以迴歸均衡,是由於貨幣工資(成本)不能調整。在盧卡斯、華萊士和巴羅在70年代提出的新古典模型中,任何被預計到的貨幣衝擊的結果是名義工資和價格立即跳至其新的均衡值,因此就業和產量不變,即貨幣中性。在這樣的世界裡,系統性的貨幣政策是無效的。費希爾(1977)、費爾普斯和泰勒(1977)則證明,在引入理性預期的模型中,只要放棄市場連續出清的假設,名義衝擊是能夠產生真實效應的。在他們看來,新古典模型的關鍵特徵是市場持續出清的假設,即完全而立刻的工資和價格變動。因此,費希爾(1977)等為名義工資剛性提供了一個微觀假設,即認為在發達經濟中,工資不是在現貨市場上決定的,而傾向於在某一時期以明確或隱含的長期合同形式確定,從而產生了名義惰性(inertia)。這些長期合同的存在可能產生充分的名義工資剛性,使得貨幣政策產生效果;與勞動合同的重新談判相比,貨幣當局能夠更頻繁改變貨幣供應量,因此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可能會有真實效應,儘管在長期是中性的。也就是說,即使經濟行為人進行了理性預期的情況下,如果貨幣當局對名義需求衝擊的反應快於私人部門對名義工資的調整,相機干預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不變的名義工資使得貨幣當局能夠影響真實工資率,從而影響就業和產量。在費希爾的模型中,貨幣的非中性不是由於未被預計到的貨幣失察;預計到的貨幣政策之所以有真實效應,是因為有關資訊在合同簽訂之後才能得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