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經濟作為一種財產的組織形式, 它能夠使壟斷財產分散化, 同時又使個人財產社會化。恩格思在整理《資本論》第二、三卷時對股份制經濟做了大量的論述,他也曾把“勞動者個人所有制”解釋為對生活資料的佔有, 這個解釋是完全合乎馬克思的理論體系的。因為馬克思是在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分析的基礎上, 未來社會將消滅商品貨幣關係。一個沒有商品關係的社會,人們所具有的當然僅僅是生活資料。但是,換一個社會背景,如果那裡存在著商品貨幣關係,存在著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生活資料向生產資料的轉化就是一件很容易的經濟過程。我們都看到,在現實的市場經濟條件下, 某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界線是很難劃分得清楚的, 一棟房屋, 可以作公司辦公用地, 也可以作生活住宅; 一筆資金, 可以購買各種生活用品, 也可以進行投資, 成為可以增值的生產資料即資本。節餘的生活資料更可以以貨幣形式來進行投資, 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勞動者一旦將自己的生活資料以價值的形態投入生產過程,那他不但是勞動者, 同時也就以股東的身份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他們和公司的管理者在協作和對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 實實在在的在“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因此,拘泥於恩格斯的那種解釋,就會陷入空泛的理解。但如果將恩格斯“重建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直接解釋為私有制,那也是不夠嚴肅的。在市場化改革起步時鄧小平曾經主張,讓一部分人透過勞動先富起來。但那時,他似乎就沒有預見到生活資料向生產資料的轉化,沒有預見到勞動致富後的剩餘資金一旦轉化為資本,資本致富的速度以及由此產生的收入差距會快速擴大。勞動致富與資本發家,原本是兩種不同的經濟思維方法。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生產資料作為一種稀缺的資源,由於生產資料本身就是勞動的產物,是勞動的產品,也是商品,所有者本身客觀上就存在著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並且是一種排他的私有權。具有了一定勞動能力的勞動者,並不等於他同時就會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他的勞動力只能與別人擁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開始勞動生產過程。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具有了生產資料卻勞動力不足,同樣也不能開始勞動生產過程。勞動力是商品,但生產資料作為一種稀缺的資源,人們對其所有權的要求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作為資產要素所有者即資本所有者並非多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