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4-15 01:44:19
插播: 中國文化淺思-- 文化成果論(續)
精英集團就像社會的“脊樑”,問題是中國缺乏這樣的“脊樑”。 一個社會的精英集團力量越強大,社會的民/主和自/由程度往往也更高,社會成就也會更高。 精英集團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就會形成共/和制的民/主社會;當軍事權力擁有者的力量明顯強於精英集團的時候,就形成君主制或者帝制;當社會缺乏精英集團的時候,就像動物被抽了“脊樑骨”,形成暴/民暴/政的機制。 在失去精英集團的社會中,國內關係的特點是,民眾是軍事權力的奴隸;國際關係上,整個社會則成為外族的奴隸。 在中國歷史形成的早期,中國就陷入過度的軍事征戰中,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精英集團。 這樣的結果是,中國的軍事戰爭和戰亂不止。 而從中國唐末之後,中國的精英集團基本上被消滅,整個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軍隊更多的目標是對付本國本族人民,對外則變得非常虛弱,讓金、元和後金等野蠻民族得到發展空間。 金滅北宋,然後元滅南宋,在明朝趕走蒙古人之後,後金入侵建立清朝。 漢族兩次被野蠻民族征服,進入長期被欺壓、被奴役的狀態之中。
中國的精英集團發展先天不良,然後後很快被軍事極/權和社會動盪消滅。先秦時期,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奠定了中國“門派式”的分散式精英系統,相互驅動民眾進行征討。 到了戰國時期,精/英政治和精英軍事開始形成,不同的精英為不同的國家服務,進行著“合縱連橫”的活動。 到了戰國中後期,軍事上強大的秦國對六國的生存產生威脅,促使六國的精英開始聯合,其中的代表就是“戰國四公子” 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 “戰國四公子”以“養士”著稱,都是“養士三千”。 這個情況有點像現在西方的大學等科研系統,在平時的時候大家似乎都是在“白吃飯”,但是到了關鍵的時期,某一個人挺身而出,創造的價值就超過了這些“養士”的成本。 問題在於,在當時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情況下,如此多的人天天白吃飯,而且不僅僅是白吃飯的問題,還要把大家招待好,讓其中一部分人出去還有車座,就讓“養士”的人發了愁。 除了像呂不韋這樣的大商人,其他養士的人自己也過著經濟拮据的日子。 所以,“養士”都是個人行為,都是最有宏觀戰略頭腦的人做的事情。 從這點上來說,與西方大學的組織化、制度化和系統化的人才儲備與培養有著關鍵的不同。而且,與古希臘和古羅馬共和國的制度化精英機制也有根本的不同。 當這些“養士”的人們故去的時候,這些“士”也就離開四散。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形成完整的精英集團模式,也就無法有力地保障社會的穩定。而六國也就沒有能力持續遏止秦國這個文明相對落後的國家的軍事侵略,最後軍事極/權佔據主導地位。 滅六國後,由於秦始皇一股獨大,缺乏社會精英集團與之抗衡,所以秦始皇肆意進行殘/暴統/治,很快秦朝自身也被暴/力推/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