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於大規模戰爭,可採遠端火力對攻。此戰略,看似消極進攻,實際上是揚我之長,避我之短,是田忌賽馬的策略。敵既不與我進行我之擅長的地面陣地戰,我也不與強敵進行敵所擅長的海空平臺決戰。但此戰略決非當年兩伊戰爭互相襲城戰的簡單翻版。一旦戰事爆發,我應先以遠端火力對攻,將其賴以發動現代戰爭之空軍基地、航母叢集、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基地,逐次摧毀或壓制。這是對20世紀80年代美國空軍上校沃登曾提出的空中戰役打擊“五環理論”的逆運用。美國倡導先發制人,故按照先打政府首腦、國家經濟設施最後打擊軍事目標的順序,以便於儘快結束戰爭,取得最大戰略效益;我國、我軍奉行後發制人的自衛反擊戰略,首先應斬斷敵之軍事手腳,迫敵與我在軍事目標(即第五環)之間進行決戰,以“攻其所必救”的戰法,使敵放棄“五環打擊”的慣用戰略,從而使我首腦機關、國家重要設施得以免遭殺傷。此種戰略將迫使敵不能發揮其固有的中近程空中火力優勢。我空中有無人飛機改裝的大量“導彈”和巡航導彈群;水下有無人潛艇叢集,地上有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超遠端火箭炮)。以我生產成本優勢轉為遠端武器數量優勢,以我之兵力集中和火力集中,迫敵兵力、火力後撤、分散。後發先至,迅速瓦解敵之攻勢。雖為蜂群戰術,蘊涵雷霆之力。此戰術也可有效剋制敵隱形空軍的威脅。我不能以技術落後之空中力量,成架次、成批次地消滅隱形戰術飛機,但可以總體遠端火力體系優勢,成建制、成叢集地將其消滅或趕離戰場之外,置其於無用武之地。
當然,當我掌握戰場優勢時,也不妨借用“五環理論”,直接對敵戰略目標和經濟設施實施打擊,對敵首腦機關進行“斬首”。
無論是“逆五環”還是“正五環”理論,都要求我軍首先具備壓制敵人進攻的能力,而不是抵禦敵人進攻的能力。我們必須改變關於傳統戰場的基本定義。美國之所以在200年裡肆無忌憚地連續發動240多次戰爭,主要是因為戰爭一直在別國領土上進行,美軍即使失利最多也不過是撤軍而已,對國體民眾不會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傷害。我之傳統本土防衛戰略最大的缺陷也在這裡,不能使潛在敵人的本土受到威脅和傷害,因此也失去了基本的威懾效應。未來新型軍隊應該樹立這樣的大戰場觀:凡對我發動戰爭者,其國家所在地、海外軍事和其他目標,均是戰場的一部分,應在我打擊之下。我必須擁有超越前線的全方位、全領域打擊能力,如此方可懾止某些國家和好戰分子的尋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採遠端火力對攻,不失為一種以戰止戰的有效戰略。
新型中國軍隊藍圖設計之——鷹擊戰略(12)
4、要能夠進行太空攻防和網路戰爭——這是未來戰爭的主戰樣式。2001年美國已經進行了純粹的太空戰演習,2006年2月6日又進行了網路戰大演習。目前,美、俄及其他先進國家軍隊,無不以此為目標整合部隊,研製裝備,演練戰術。未來我新型軍隊也不能只沉迷於現代化“補課”,還必須鎖定“未來化”的戰爭樣式,未雨綢繆。
總之,我之新型軍隊基本戰略戰術的指導思想,應以不接觸為原則。今天美國進行的那些區域性戰爭還是戰場上的不接觸,其全球瞬時打擊計劃預示著未來的不接觸將有全新的戰略含義。不僅美國,世界其他國家最新的軍事理論和武器發展計劃,也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不接觸”。敵以不接觸戰法對我,其最害怕的也是別人以“不接觸”對它——美國的TMD、NMD的基本戰略用意就在這裡。我未來軍事理論的著眼點,不是向後盯著我們自己的“傳統”,而應該是主要瞄準世界軍事領域最新、最重大的變化,因敵制勝。
20世紀之前,中國軍隊一直在那片乾涸的黃土地蝸居、匍匐著;21世紀的中國軍隊,無論思想、精神和技術形態上,都必須騰空而起,凌空翱翔。惟如此,方可保衛翼下這片故土的寧靜,護送中華號巨輪自信遠航,擔當起世界和平賦予中國的神聖使命和義務。
無聲的搏殺(1)
第八章無聲的搏殺
現代戰爭是全維的戰爭。俯瞰20世紀,我們發現戰爭從平面到立體之後一步也沒有停留,傳統的陸海空戰場繼續“膨脹”,向兩個方向飛速延展:一是無限大,一是無限小。
無限大里充滿著無限小;無限小“瀰漫”在無限大。戰爭在接近極限的時候失去了極限。
無限大就是太空。
當陸地、海洋、天空被一雙巨大的翅膀連一體之後,人們的目光尋找新的“制高點”。人造地球衛星”進入了太空,人類登上了月球……太空正醞釀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
美國空軍大學1996年完成的《空軍2025》研究報告就認為,到2025年,大部分戰爭可能不是攻佔領土,甚至不發生在地球表面,而可能發生在外層空間和資訊空間。
資訊空間就是無限小。我們看不見電子、光子和奈米級的分子。但戰爭已經打到了這個“級別”上,時髦的說法叫資訊戰。
遠距精確打擊,把天涯拉到咫尺;資訊無所不在,讓天塹變為通途。
資訊戰是情報戰、電子戰、心理戰、計算機網路戰等作戰樣式的統一體。縱觀近幾年的區域性戰爭,無論哪一種樣式無不強烈地依賴於或取決於遍佈陸地、海洋、空間的各種資訊“網路”。而這些網路的最初形態又起自於一束束電磁波。
無聲的搏殺(2)
一、美國十年前設想的日本對中國發動的空中資訊戰:隱形飛機加邏輯丨炸丨彈
1996年,一本由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作序的名為《下一場戰爭》的書在美國出版。書中預言,2007年,一支大型的日本艦隊向南中國海的深海駛去。午夜時分,艦隊指揮啟動邏輯丨炸丨彈,有超強感染能力的計算機病毒迅速將臺灣的鐵路系統、空中管制系統、海上交通導航系統等切斷、鎖死。與此同時,日本隱形戰鬥機分別到達大陸和臺灣上空,投下電磁丨炸丨彈。強烈的電磁波雖然不殺人,但卻把計算機系統的電子元件全部摧毀。
火車不能行進,飛機不能起飛,空軍陷入癱瘓,龐大的地面軍隊也不能有效地調動,戰略威懾失效,國家社會結構陷入混亂。
然後,日軍強大的空中攻勢開始了。戰鬥轟炸機撲向北京、上海、臺北,巡航導彈如暴雨般飛來……
這是根據五角大樓計算機的模擬作戰想定,進行的一次空中力量和資訊戰聯合打擊的文學描述。但是,如果人們只把它當成虛構的小說來看,那就錯了。因為作者並非作家,而是曾在里根政府擔任國防部長達7年之久的溫伯格。他不僅對美軍的情況瞭如指掌,對世界以及未來軍事的發展,也比大多數軍事理論家知道的更為詳實和準確。
在這裡,溫伯格以一個內行軍人的專業,描繪了一個在20世紀孕育成長並正趨成熟的作戰方式:資訊戰。
二、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的“三級聯網、四級中樞和三大功能板塊”
未來是今天的延續,今天是未來的基礎。讓我們回到現實中。
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空襲78天后戰爭結束,進攻者沒流一滴血。
戰爭結果比戰爭過程更猛烈地震動了全球軍界。
是什麼導致了這一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結果?
答案並不在那些飛機和丨炸丨彈裡,雖然答案是由他們來書寫的。
北約19個成員國中的13個國家直接參戰,6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這是一次典型的大區域聯軍聯合作戰,作戰基地分佈在30多個國家,空域範圍覆蓋40多個國家,戰場東西15000公里,比海灣戰爭時的作戰空間還要廣闊得多。
在這樣一個廣袤的戰場上,把如此分散的兵力集中、動員、排程起來就已經是了不起的勝利,何況這僅僅還只是前提。
看看北約是怎麼做的吧。為了保證“聯盟力量”行動的實施,北約動用了目前全球最先進的C4ISR系統——即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察系統,透過“三級聯網、四級中樞和三大功能板塊”,基本實現了戰場數字化。
三級聯網是:戰略、戰區、戰術網路的互聯。
戰略層次上,美國的全球偵察預警系統、全球通訊系統和陸軍作戰指揮系統、空軍的“地平線”C4I系統、海軍的“哥白尼”C4I系統聯網;
戰區層次上,“初期空戰中心能力系統”“北約綜合資料傳輸系統”“海上指揮控制系統”聯網;
戰術層次上,北約大量裝備的“移動使用者裝置系統”“聯合戰術資訊分發系統”及“單通道地面和機載無線電系統”聯網;
四級中樞是:
設在美國本土,用於戰略指揮的的美國國家軍事指揮中心;
設在比利時,用於戰區指揮的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聯合作戰中心;
設在義大利,用於戰役指揮的北約戰術空軍司令部聯合指揮中心;
部署於戰區用於戰術指揮的23架空中預警機;
所有這些巨大而縝密的網路又被編織成一張更大更縝密的網。它因此有了涵蓋全部空間的情報監視偵察功能;完備的通訊功能;高效的指揮功能。
和如此龐大的資訊動員、展開能力比起來,南聯盟軍隊就成了天羅地網籠罩下的幾隻可憐的小麻雀。
北約最後零傷亡的空中勝利也因此顯得微不足道。
對科索沃戰爭結果感到困惑的人,也是當年那些對海灣戰爭結果感到困惑的人。他們先是看到雙方的坦克和飛機;接著又只聽到飛機的轟鳴和航空丨炸丨彈的呼嘯;他們只在有形有聲的戰場尋找,因此也永遠不可能看到那兩場戰爭勝負的實質,就象站在夕陽下怎麼也不會看見曙光——因為真正的實質本來就是無形無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