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發現的古印度哈拉帕文化證明印度河流域早在公元前三千年紀就孕育出比較成熟的文明,這一文明在公元前2300年—前1700年,更是發展成相當發達的城市、商業、農耕混合文明,與兩河流域的古文明有著比較密切的商業、文化交往。在最經典的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古城遺址中,發掘出樓房、給排水陶管、浴室、路燈柱等相當令人驚詫的高階文明遺留殘存物,城市顯然還經過精心規劃。
公元前二千紀中葉,來源於伊朗高原的雅利安印歐語系遊牧群落,憑藉他們勇武好戰的習性、輕便的馬拉戰車和銳利的青銅武器,成群結隊從西方湧入印度河流域,摧毀城市、農莊,大量殺戮他們稱之為“達薩”或“達休”的土著居民。新來的白種人征服者們自稱雅利安人(源於梵語arya,高貴者之意),黑面板的土著則向南方、東方節節撤退或者被征服、捕獲為奴隸。哈拉帕土著的遺民們絕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就是現代印度南方分佈較多的達羅毗荼人。約公元前1500—前600年,古代印度進入吠陀時代(吠陀,知識的意思)。印度古老典籍《梨俱吠陀》記載有雅利安人攻城略地、逐漸轉化為農耕民族的不少記錄,而且同樣根據這部古老著作的描述,至晚在早期吠陀時代晚期(公元前九世紀),就出現了婆羅門、羅闍尼亞(rajamya,貴族之意;羅闍、raja,原意為軍事首領,後來演化為王的稱呼)、吠舍、首陀羅的社會等級區別傳說,但是否固化成種姓制度暫時無法判定。而進入後期吠陀時代晚期,隨著四瓦爾那等級及制度正式形成,印度的種姓制度徹底確立,婆羅門教也體系基本完整成熟,“梵我一致”、“造業輪迴”說和重視祭祀成為該教顯著特徵。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出現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三經,以及大量解釋吠陀的文獻,包括“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頗類似漢儒註釋儒經所寫的大量讖緯、章句之書。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