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6-30 16:36:09
同一時期,遠在西方的傳統強國秦國在商鞅變法成果的支援下,顯示出強勁的上升勢頭。秦不斷攻擊失勢鄰國魏國,盡取河西故地,奪魏故都安邑,攻取佔領河東戰略形勝地區。公元前316年,秦軍統帥司馬錯帥眾滅亡偏處華陽地區(秦嶺南麓)號稱西南戎狄之長的蜀國、巴國,整體實力大大膨脹,成為與東方齊國並立的當時強國。
這種兩強對諸弱的戰略格局催生了“連橫”與“合縱”的縱橫捭闔戰略,即“事強以並弱”還是“合弱而制強”。戰國中期“合縱”的制止物件有時為秦,有時為齊,後期則為六國專力而制秦。但從長期效果觀察看,秦人往往透過巧妙的策略和心理戰術比較成功地化解了這種障礙,而齊、楚兩大國則為受害者。
著名縱橫家、說客張儀棄離母邦魏投靠秦國,四處賣力活動推銷“連橫”以削弱齊、楚。觀察其行徑、策略確乎本意似乎為三晉謀求生存空間,但客觀上秦獲利最大。公元前318年,三晉及楚、燕五國聯軍推楚懷王為“合縱長”伐秦(實際出兵為三晉),秦人開函谷關迎戰,內部不團結各懷鬼胎的三晉軍隊相繼退兵。次年主動出擊的秦軍大敗聯軍,合縱瓦解、魏、韓向秦國屈服。國際形式演化成秦、魏、韓對抗齊與楚。
楚國春秋末期為“復仇者”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統率的吳軍所破,幾乎亡國,後雖在秦軍幫助下復國,但銳氣大失。進入戰國,楚國消滅吞併了東南吳越地區,並向湘、贛內陸挺進,成為七雄中幅員最為廣闊、物產最豐富的國家。但楚人沿襲的舊制度制約了楚國進一步北向擴張的潛力,而且從軍事角度考察,廣闊的楚國宜守不宜攻,國家動員和軍隊集結難度大(交通雖便利但民眾太分散),於中原地區作戰後勤壓力大。加上戰國早期魏國奪取了楚國在中原的戰略重鎮和傳統勢力範圍,壓縮了楚國在關鍵地域的戰略空間,齊國控制了楚國的東北戰略重地,所以號稱“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楚國雖人多勢眾、國土廣袤,卻難以在中原戰區組織有效的軍事行動,是戰國時代的弱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