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1-03-01 10:00:17

洞察事物背後的規律

一友舉“佛家以手指顯出,問曰:‘眾曾見否?’眾曰:‘見之。’復以手指入袖,問曰:‘眾還見否?’眾曰:‘不見。’佛說還未見性。此義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見有不見,而之見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聞上馳騖,不在不睹不聞上著實用功。蓋不睹不聞是良知本體。戒慎恐懼是治良知的工夫。學者時時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聞其所不聞,工夫方有個實落處。久久成熟後,則不須著力,不待防檢,而真性自不息矣。豈以在外者之聞見為累哉!”

——《傳習錄》

一位朋友舉例說:一位禪師伸出手指問:“大家看見了嗎?”

眾人說:“看見了。”

禪師又把手指藏入袖中,問:“大家還能看見嗎?”

眾人說:“看不見。”

禪理師就說眾人還沒見性。這位朋友不明白禪師的意思。王陽明先生解釋說:“手指有看見和看不見的時候,但你能見的性卻是永遠存在的。人的心神只在能見能聞上馳騁,不在不見不聞上切實用功。但不見不聞是良知本體,戒慎恐懼是致良知的工夫。學者只有時刻去看他看不見,去聽他聽不到的本體,工夫才有一個著落處。久而久之,工夫成熟了之後,就不用費力了,不需要提防檢點,人的真性自然就生生不息了。怎麼能被外在的見聞所牽累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