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史書的記述來看,劉裕此時幾乎把軍事上所有可能的劣勢都佔全了:倉促應戰(劉裕與孫恩是同時抵達戰場的,他無法像在句章、海鹽那樣事先巧妙佈置)、以弱敵強(劉裕援軍兵不滿千,京口原守軍數目不詳,也不可能很多,而孫恩出動了數萬大軍,兵力對比至少是十幾比一,甚至幾十比一)、以勞擊逸(劉裕的人是用兩條腿跑來的,孫恩的人是坐船來的)、士氣低落、民心不穩(這兩項前邊提到了,總之不論質量、數量、準備,劉裕全落下風)。可一場交戰下來,結果仍就是孫恩大敗!史書記述的過程簡短得就象尤里烏斯•凱撒的軍報: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就勝利了!這還有天理嗎?如果滿足了這麼充分的戰敗條件還不打敗仗,那寫兵書的人都找塊豆腐撞死得了!
可歷史不以兵書的意志為轉移,蒜山之戰仍這樣發生了。這一仗之所以打得這樣匪夷所思,以在下看,是因為史書為了神話劉裕使用了幾處小小的曲筆。下面就讓我們透過史書釋放的煙霧彈,來簡單解析一下蒜山之戰:
首先,史書提到此仗發生的地方是丹徒,這雖然不能算錯,但其實是一個小小的障眼法,讓我們忘記這裡更重要的一個地名—京口。京口是什麼地方,是北府軍的總部,北府將士的老家。這裡的守兵並非海鹽那些沒什麼戰鬥力的民兵,而是久經沙場的北府軍士!這裡的民眾,也是有強悍好武傳統的北方流民後代。這些軍民,在孫恩大軍即將到來之際,因得知強弱懸殊和缺乏主心骨,產生過畏懼和動搖,但等到劉裕到來,眾人有了這員名將作為依靠,所謂士氣低落、民心不穩的狀態應該就結束了,而史書對此一句沒提。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