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由此來看,余英時先生(《士與中國文化》的作者)將秦始皇的這種努力,概括為“(秦廷)企圖用政治秩序來取代文化秩序”,就很值得探討。

我認為,余英時先生的話作如下解讀似乎更合理,即:秦廷其實是想用政治秩序來囊括文化秩序。

因為所謂的文化秩序,說到底,還是作為大秩序的政治秩序之分支。

基於此而言,余英時先生的另一結論似乎也是頗為牽強的。他說:“秦吏只知有政治秩序,不知有文化秩序,所以對大傳統中的基本價值如父慈子孝之類往往置之不顧。”

實際上,秦帝國的政治秩序其實是很顧這些的,以上論述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當然,由於法家學說的先天缺陷,很遺憾,秦始皇的後天努力,最終卻很令人悲傷地歸於失敗。

有“西方歷史的先知”之稱的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的作者),透過他的歷史觀察,就曾經典地將這種現象提煉為:大多數文化都經歷了一個生命的週期,意即有她的出生、成長、青壯與衰亡。

雖然這位德國哲學家的觀點未免過於悲觀,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後來就實現了融合,並且綿延不絕。

但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在某一特定的點上——比如繁榮與沒落,對於一種文化而言,沒落也就意味著缺失生命力——應該承認,他這個觀點是成立的。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法家學說的先天性缺陷問題,及由此引發的海嘯效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