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有限戰爭還是全面戰爭,日本都有可以操作的戰略取向。但他們的共同特徵都是從北向南進軍。我們以前分析過自東向西進軍的問題。除了將中國軍隊主力逐漸推入西部,無法聚殲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可能象南北線的中央分割那樣東西一線的將中國分割成兩半,然後採取政治手段收服華北。因為華北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完全處於日本華中軍和關東軍的夾擊之下。而華北又是日本最需要的資源產地。因此,無論日本人怎樣許諾。華北地方勢力都不可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這種情況下,對於孤軍深入長江流域的日軍,被南北夾擊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大(這也是其後徐州會戰得以發生的地緣基礎)。因此,從東向西沿長江流域進攻始終都不應該是日本進攻中國的主要選擇。
然而事實卻是開戰後不久,日本就真的將戰爭重心轉移到了中國東面,並且真的沿長江流域一直打到了江漢平原,攻陷了武漢。而日本最終的失敗,和這種戰略重心轉移有著直接的關係。要明白日本的戰略方向為什麼會發生轉移。就不得不談到淞滬會戰。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迅速攻陷了北平和天津。中國對日本沿平漢路南下進軍的可能非常擔心,而調中央軍北上抗日又因華北地方勢力的疑慮和日本在山東半島的軍事存在而不能全力以赴。這使得南京政府有坐以待斃之虞。也使得日本在平漢路上勢如破竹,並且對津浦路和山西的進攻也進展得比較順利。因此,在東部沿海吸引日軍的部分戰力,緩解華北方面的壓力,就成為了一種支援華北抗戰的間接手段。另一方面,一·二八淞滬抗戰給南京政府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日本在上海的軍事存在對整個江東平原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就在日本沿平漢路南下的同時,也在向上海方面積極調兵,加強軍事部署。對於中國來說,如果不能拔除上海日本駐軍這顆釘子,將在未來的華東對決中處於極其不利的局面。第三方面,以上海為主的江東平原是各遠洋大國在中國最重要的地緣利益區。如果戰火引到上海,列強應無坐視不理的道理,支援中國在上海對抗日本,保護各國的利益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後,在上海採取積極抗戰無論對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援還是展示中央軍的抗戰決心及南京政府在抗戰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團結中國抗戰力量提振民心都有重要作用。在這些複雜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在七七事變一個月後,中國軍隊最精銳的中央軍在上海對日軍發動了進攻,並最終演變成上百萬軍隊參與的“八·一三淞滬會戰”。這一戰略決策,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戰爭的戰略軸線。對抗戰的程序產生了不可逆轉的重大影響。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