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非福利主義認為,個人福利不是唯一有意義的東西,強調其它一些福利主義放棄考慮的因素對真實社會福利的影響,要求將自由、平等、正義、公民權利等非經濟要素都囊括在整個福利經濟學體系中,更多的體現了倫理道德領域的價值觀。
日期:2011-10-27 20:23:05
70年代起陸續興起的關於福利經濟學方面的重要進展有“相對福利經濟學”、“平等與效率替代理論”、羅爾斯的“分配公正”理論,齊諾克的”公平理論”、黃有光的“快樂經濟學”等等,薩繆爾森也曾提出了幸福方程式概念,幸福=效用/慾望。而社會選擇理論的研究內容則主要圍繞三大不可能性定理,即阿羅不可能性定理、防策略投票不可能性定理和阿瑪蒂亞.森個人主權不可能性定理展開。
新福利經濟學的多數名家認為公正分配屬於道德倫理範疇,與經濟學本身不相干,這種基本觀點顯然是違背常識的。公正這個概念確實不容易精確把握,社會公正度的正常情況當是運行於某一個合理的存在區間上,然而縱然人類目前無法精細處理社會公正事宜,但大體上至少做到差不太多也是有益的。所以二十世紀80年代後,非福利主義的福利經濟學理論逐漸成為了主流,社會選擇理論也相應地出現了向效用主義以及基數效用觀的迴歸。當代對社會福利理論影響力最大的是阿瑪蒂亞.森的學說以及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的“非商品化”理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