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趨勢是這樣。有人舉出反例,就是此起彼伏的“保持民族特性”的呼聲和努力。不僅是民族,就是地方族群也有此一說。比如上海人要求保護上海話,廣州人要求保護廣州話。我的理解是,“保持民族特徵”是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必然產物。兩者不僅是矛盾關係,更是因果關係和共生關係。文化特徵是對照出來的。在地域隔絕的情況下,各民族按照自己的習俗生活,沒有人會意識到這種習俗的獨特性,也沒有人會意識到民族特性的存在。只有在交流與融合過程中,各種不同的文化特徵、民族特徵發生碰撞和對照,才會引發“保持民族特性”的呼聲。
我的理解是,民族特性保護,與民族大融合並行不悖。只要引導得當,社會發展自然會大浪淘沙,淘盡狂沙始到金。真正好的東西,會在融合之中被吸收和繼承下來,從而使人類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一些好東西暫時被冷落,但到一定發展階段以後,人們會朝花夕拾,重新發現它,比如崑曲。
隨便插一句,中國當前,許多保護民族特徵的努力,不只是基於文化考慮。有的純屬經濟行為。比如,為了發展旅遊,人為地製造了許多子虛烏有的民族特徵。又比如,張藝謀先生為了在國際上標榜中國的民族特徵,以博取西方眼球,人為地製造了許多子虛烏有的“偽民俗”。《紅高梁》裡的顛轎還有些意思,到《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升燈捶腳之類,完全淪為無聊,再到《我的父親母親》裡反覆強調的“按我們那兒的規矩”,讓我一聽就作嘔,你們那兒哪來這麼多規矩啊?這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代表蘇格蘭文化特徵的格子裙,也被專家論證為偽民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