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過這個問題。古代社會的中國人,當然肯定比現代人對宗教虔誠得多,但是這並不足以改變古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它仍然而不是一個宗教社會。許多兄弟都或多或少地看過元代劇本和明清小說,這些文學作品裡描述生活場景,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裡面有許多關於人們搞宗教活動的描寫,以及對宗教界人物的描寫。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觀察:一,從描寫的內容來看,古代中國人雖然宗教活動頗多,但宗教並不能控制社會生活。比如小市民為了爭地皮跟和尚打官司,比如道士和尚為了掙錢給人當媒人,比如道士祈雨不靈被村民暴打一頓後轟走。二,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證明。當時的作家,可以毫無顧忌地把儒生、和尚、道士描寫成為騙子、大盜、淫棍、狐狸精等等,這在當時的西方、印度和伊斯蘭世界是很難想象的。西方進入近代社會以後這方面才開始放寬,比如雨果《巴黎聖母院》中那個被推下鐘樓的邪惡的大主教。而在印度和印斯蘭世界,宗教方面的文學創作禁忌至今仍然很多。
中國倫理型社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長期歷史發展逐步形成的。我認為,中國古代倫理型社會“源於周,成於漢,定於宋”。這九個字是我個人一拍腦門想出來的。我沒有去檢索過,也不知道國家的學術界是怎麼看的,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哈,真不是抄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