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當今,雖然自由貿易是主流,但保護主義時時抬頭。我認為離自由貿易最遠的是農業。一些資料顯示,美國對農業補貼的錢,如果直接拿到國際市場上去買回來的農產品還要更多一些。日本對農民養一頭奶牛的補貼一年達3000美元以上。(資料出處記不清了)。正是靠著補貼(當然也有技術和產業優勢的因素),具有自然條件優勢的美國、法國的農產品橫掃國際市場,而日本、韓國這些自然條件不佳的國家,農業也憑藉貿易壁壘和補貼得以自保。非洲本來陷入單一經濟就夠慘的了,單一的優勢產品還被歐美的補貼產品擠垮。比如棉花。西非各國原來法國殖民者留下的棉花產業,本來具有自然條件和人力成品優勢有國際競爭優勢,(我估計,棉花采摘的人工投入很大,而且很難用機械替代,這可能是發展中國家在棉花上比在糧食上更具相對優勢的原因),但被政府高額補貼的美國棉花打得節節敗退,最終任人宰割。上世紀90年代,我國東北大豆種植業幾乎是是全軍覆沒,這不是沒有主權而是政策偏差造成的,有許多值得總結的地方。

又扯遠了。民國時期雖然農業很不樂觀,特別是在沿海地區有外國產品傾銷和農民破產現象,但始終沒有被人家整合成殖民地單一經濟的狀態,我想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中國是半殖民地而不純殖民地,至少形式上是個獨立國家,西方國家不可能為所欲為。二是中國內地農村的主流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低水平自給自足,農產品商品率很低,所以受外來影響相對小。英國紡織商人曾按照中國四億人推測中國巨大的襪子市場,但實際情況是當時中國人八成不穿襪子,二成自縫襪子。三是民國時期地方割據,全國統一市場沒有形成。所以,外國人想在中國市場上打垮中國商品,如果一沒市場二沒商品,這事兒就很難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