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敢來報名?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過私立學校,按照周禮的規定,士以上階層擁有在公立學校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同時,並沒有給平民受教育的權利。那麼,平民有沒有資格受教育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完全取決於統治者的態度。用現代話說,這是個法律空白。所以,孔子辦私校就是打政策的擦邊球,可以說,打擦邊球的祖師爺也是孔子。但是嚴格來說,孔子私校是違背周禮的。
還好,當時魯國國君被架空,掌權的三桓家族也懶得管這樣的事情,孔子的私校因此才能夠開張。
孔子的擦邊球雖然成功了,可是誰來報名呢?士以上階層可能質疑孔子的水平和私校的合法性,平民則很害怕自己沒有資格受教育。因此,敢來報名的並不多。
為什麼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來報名呢?因為這是孔子養家餬口的飯碗,沒有人報名,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拿什麼樣老婆孩子?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對大家說了這樣的的話,意思就是:來吧,只要交學費,就可以來學知識。
孔子的學校沒有設招生門檻,只要交學費,不論出身,一概招收。(事見拙著《說春秋》第七部第246章)
因此,孔子創辦學校,也就是為了生活,談不上什麼社會擔當。
有人會說孔子只認錢,是拜金主義。但是,拜金主義與等級制度相比,不是人性很多、公正很多了嗎?錢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掙到的,可是那種基於血緣的等級制度就是拼爹,那是從孃胎裡的不公正。
現實解說:如今的民辦學校,與當年孔子的學校一脈相承。純粹為那些沒有資格上公立學校的下層百姓所設立,只要交學費,不需要什麼三證五證的,隨便什麼農民工子弟都可以來接受教育。
所以,今天公辦學校認孔子為祖師爺是拜錯了廟,公辦學校的祖師爺是周公,民辦學校的祖師爺才是孔子。一些民辦的農民工學校因為辦學資質等問題被取締,有關部門的胸懷還不如當年魯國的統治者。
有人批判中國當今社會的拜金主義,但是,中國社會的癥結不是拜金主義,而是形形色色等級制度。
日期:2011-12-21 10:57:28
體例說明
1.4(7.7)★★
1.4是按照筆者的排序,(7.7)是<論語>原著的排序,★是代表筆者解讀與傳統解讀的區別程度,最多為★★★★★,代表筆者的解讀與傳統解讀完全相反。
日期:2011-12-22 10:45:50
1.5(15.39)★★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說:“都可以來學知識,不分族類。”
解析:這句話的翻譯歷來有些亂七八糟,字數越少,衍生的涵義越多,因此大家都來猜猜猜。從來沒有人把這一句話與孔子私校招生聯絡起來,以為這就是孔子吃飽了沒事幹發明的名人名言。
這句話與上面的一段話是同期的,也就是孔子私校招收學生期間。
我們不妨來還原現場。
孔子私校門口來了許多人,有士有平民還有野人,大家都很好奇,但是沒有人報名。孔子一看,要想辦法忽悠他們入學啊。
“你們為什麼不報名啊?不想學習知識?”孔子問大家。
“不是啊,我們不是士,不知道有沒有資格啊。”有人說。
“我們是士,可是不知道來這裡學習合不合規定啊。”有人說。
於是孔子回答:“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加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孔子私校最早的招生口號。
所以,“有教,無類。”並不反映孔子的境界,而只是招生的策略或者說原則而已。而“有教,無類。”的反面依然是等級制度。
事實上,孔子私校早期的招生情況很不理想,在為數不多的學生中,大多數都是平民階層,譬如顏繇、子路等等。直到後來孟孫家的南宮敬叔來投學,才為學校撐起了一點面子,學生的層次也才開始提升到士一級。
為了擴大招生,孔子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鍍金術“或者”留洋術“。孔子在南宮敬叔的幫助下,從魯國公室申請到了一筆”留學經費“,於是在南宮敬叔的陪同下前往當時的周朝偉大首都洛邑(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遊學,據稱曾經前往當時天下第一學者、社科院院長老子那裡請教,兩人混得關係不錯。後來,孔子回到魯國,大肆渲染老子如何高深莫測,自己與老子怎樣學術切磋之類。於是,整個魯國都知道孔子去了偉大首都留學,並且與天下第一高人老子關係非同一般,這說明什麼?說明孔子的學問也了不得啊。於是,很多人前來報名。
不要以為這是筆者的妄斷,《史記》中太史公很巧妙地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樣記載: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亦稍進焉。翻譯過來,就是孔子從偉大首都回來之後,很多人前來報名了。太史公為什麼要提這樣一句?《史記》中很多這樣的記載都頗含深意,太史公看問題的深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而言語之精妙只能讓後人歎為觀止。(事見拙著《說春秋》第七部第247章)
現實解說:如果說有教無類是中國教育的偉大傳承的話,繼承這一偉大傳承的就是農民工學校。如果說有教無類不僅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制度的話,這個國家將會截然不同。
日期:2011-12-23 14:16:29
1.6(14.6)★★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南宮适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解析:南宮适就是南宮敬叔,是孟孫家族家長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的弟弟,魯國的鑽石王老五。孟僖子當初隨魯國國君出使楚國,因為不懂周禮而出醜,回國後就下決心讓兩個兒子好好學周禮,聽說孔子精通周禮,就讓南宮敬叔來學習。南宮敬叔就成為孔子學生中地位最尊崇的一位,也成了孔傢俬校的招牌。南宮敬叔雖然出身高貴,但是沒有紈絝子弟的惡習,學習認真並且對老師很尊重。因為家族的地位,南宮敬叔還說服魯國國君出人出車出錢,資助了孔子前往周朝偉大首都洛邑參觀學習,這讓孔子感念了一輩子。從歷史記載看,南宮敬叔很可能早夭。
那麼,對於南宮适的這個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呢?為什麼要在南宮适走之後讚揚南宮适呢?大致的分析,孔子是一個講周禮又講面子的人,從社會地位講,南宮适是上大夫,自己不過是個士,地位相差懸殊;但是,在學校裡,自己是老師,南宮适是學生。因此,孔子可能覺得這個時候措辭比較困難,居高臨下不好,太謙卑了也不好,當面表揚又容易被理解為奉承。因此,索性不說話。(事見拙著《說春秋》第七部第247章)
類似這樣不好回答乾脆就不回答的情況,還有其他案例。
孔子為什麼讚揚南宮适呢?因為南宮适的問題說明了一個道理:有才無德,才能反而會成為滅亡自己的武器。品德高尚的人,天下人都會遵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