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5-09 08:04:47
三
針對中唐時佛老昌興,儒學低迷,韓愈在儒家經典《大學》中尋找批判武器,提出“性情三品”說,以此駁擊佛教追求清靜寂滅的心性說。
然而,當韓愈把人之性分為上、中、下三品之時,其實也就堵住了一條邏輯之路,即人人皆可以修養心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後天不斷自我心靈迴護與完善,達到人格與道德的自我提升。
那麼,這一理論設計就與佛教所倡導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也與道家所聲張的“人人可修煉得道”等觀念,有了理論上的明顯缺陷。或者說,韓愈的“性情三品”論根本無法推翻佛教的心性論。
李翱發現了這一明顯的理論缺陷,於是他超越老師韓愈向前邁了一步,引借另一部儒家經典《中庸》中思孟學派的思想傳統,著重從聖人之性與百姓之性無差別處入手,建立以儒家德性為主體,以性命為中心的“天人合一”倫理價值體系。
他直截了當地提出:“然則百姓者,豈其無性邪?百姓之性與聖人之性弗差也。雖然,情之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窮,故雖終身而不睹其性焉。”他認為,人性並不能簡單地分為幾品,事實上,性的善惡只與情相關,就性的本質說,人人都可為善,只是因為情的遮蔽,於是才有了或善或惡的情之表現。“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期匿矣。非性之過也。七者迴圈而變來,故性不能充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