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1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3-03-04 09:37:48

儒學衰落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被丟棄了,而這一切恰恰就發生在高舉著尊儒重學大旗的唐朝!

這讓“淹該經術”的啖助為之扼腕嘆息之餘,油然頓生起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他像《新唐書》中所說,“天寶末,調臨海尉、丹陽主簿。秩滿,屏居,甘足疏糗。”

將任職已滿的官帽印綬上交,然後輕輕關起柴扉,將整個世界關在了院外。卻並非只是厭倦喧囂的塵世,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中尋求清貧之樂,而是要為已然淪落的儒學做拯救工作。

他的著力點放在了《春秋》三傳。

原因在於,《春秋》三傳貌似是三部編年體史書,但因其中蘊含誅亂臣賊子的大義,為后王立法的微言,因而遠遠超越了史書功能,更多地被寄寓儒家王統與道統的申辯意味。釐定它,其實就是在還原儒家的原旨,廓清儒學精神。

當此之時,《左傳》、《公羊》、《穀梁》組成的春秋三傳,因唐朝科考內容的無暇理睬,而早已被讀書之人忘卻。所以,啖助此時的學術行為,就像韓愈所說,“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窮終始。”有點炒冷飯的意思。

他認為,孔子撰著《春秋》的出發點,後世三家之學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救時之弊,革禮之薄”才是孔子的本意。

他說:“夏政忠,忠之敝野;商人承之以敬,敬之敝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僿。救僿莫若忠。夫文者,忠之末也。設教於本,其敝且末;設教於末,敝將奈何?”周武王、周公是在不得已情況下承商殷之弊,周公死後,其弊仍未得到改正,所以其弊甚於夏、商二代。以至東周王綱廢絕,人倫大壞。孔子傷唐虞之道難行於末世,故而才作《春秋》。目的就是以權來輔正,以誠來斷禮,立忠為教,原情為本。不拘於浮名。從宜救亂,因時黜陟,由此,“是知《春秋》用二帝、三王法,以夏為本,不壹守周典明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