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也就是著名的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都,完善政權機構,隨即展開北伐,勢如破竹,一路未遇較大抵抗,到三月,即已抵達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大順軍攻克北京城,標誌著明朝的滅亡。
日期:2012-02-16 21:46:35
【策略之失】
(一)
在官方的標準上,即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盡為明朝滅亡的標誌,實際上,明朝還沒有滅亡,在南京,不久將建立新的明朝,史稱南明,這是後話。
明朝滅亡多少有些可惜,一是明亡之後,異族政權侵入華夏,把中國“治理”得一塌糊塗,導致近代落後捱打,使得國人多少對明朝有了些無法言傳的好感。二是崇禎皇帝本不應是亡國之君,卻偏偏生不逢時,最終只能以身殉國,讓人多少對這位亡國之君產生了同情之感。第三點,就歷史史實來看,其實崇禎朝十七年的情況,起初乃至最終,都沒有十分糟糕,如果用對了治國方略,明朝也許能避免滅亡,而崇禎朝君臣偏偏就不止一次策略失誤,終至亡國。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十七年來,究竟情況如何並不十分糟糕。
崇禎元年到崇禎四年,孔有德反叛之前,這四年算是早期。這四年的局勢,滿清後金並未十分強大,至少明朝還可以與後金勢均力敵。這時候,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三位帥才還沒有浮出水面,滿朝可用的也就孫承宗、袁崇煥師徒。西北雖有農民起義,但畢竟只限於陝西一省之地,其餘地方尚且太平。期間,雖有崇禎二年己巳之變,但明軍尚能上下同心將後金兵驅出關外。錯就錯在不應該殺袁崇煥,有人說袁崇煥是明朝的救命稻草,又有學著反駁說袁崇煥僅有將才而並非帥才,不管哪種說法,袁崇煥是當時明廷的得力干將這無庸置疑,有總比沒有要好,袁崇煥一死,善於對付後金的將帥就只剩下孫承宗一人了,而此時孫承宗也年過七旬。而應對西北的民亂,用楊鶴的招撫之策本無可厚非,剿也罷,撫也罷,都有道理,關鍵能不能用對人,楊鶴親自上疏,言自己不堪重任,崇禎皇帝年輕氣盛,偏要任用楊鶴,結果如此,恐怕不是一兩句就能說的清緣由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