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返回

搜尋 繁體

王鼎鈞

王鼎鈞的全部作品集

昨天的雲:回憶錄四部曲之一

傳記 / 排行榜 連載

《昨天的雲:回憶錄四部曲之一》作者是王鼎鈞。這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第一部,寫故鄉、家庭和抗戰初期的遭遇。作者對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及種地勞作信手拈來;同時將個體的遭遇置於宏大的社會背景中,以小見大,在樸素無華中顯示出一種深度和力量。用等待一輩子的自由寫盡20世紀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齊邦媛、朱西寧、楊照、高華、王奇生推薦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對日抗戰時期,我曾經在日本軍隊的佔領區生活,也在抗戰的大後方生活。內戰時期,我參加國軍,看見國民黨的巔峰狀態,也看見共產黨的全面勝利,我做過俘虜,進過解放區。抗戰時期,我受國民黨的戰時教育,受專制思想的洗禮,後來到臺灣,在時代潮流沖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裡解構,經過大寒大熱、大破大立我的經歷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現在,就是叫我做個見證。抗戰、流亡、內戰、白色恐怖當時天下已亂,但這四部回憶錄脈絡清晰,藉個人離亂的遭遇顯現火焰山似的動盪年代,讀來彷彿章回小說,精彩故事一個連線一個這,其實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與血淚換來的!難得的是作者並未將回憶錄寫成自己血淚控訴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識,以文學的求美、史學的求真、哲學的求解將血淚化成明珠,以呈現一代眾生的存在,試圖喚起今人對那個時代中國人最重要的集體經驗的關注和了解。不見煽情,不見吶喊,平心靜氣,卻有史詩般的壯闊和觸及靈魂的力量。

關山奪路:回憶錄四部曲之三

傳記 / 排行榜 連載

《關山奪路:回憶錄四部曲之三》作者是王鼎鈞。這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第三部,著力描述不同身份、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之間各色人物的面目與選擇,以此來對應和詮釋被意識形態長期遮蔽的真實歷史,觸及與國共內戰相關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並透過親身體驗的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行為方式之差異,揭示一方敗退一方勝利背後的謎局。戰爭給作家一種豐富,寫作的材料像山一樣坍下來,作家搬石頭蓋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內戰、抗戰永遠有人寫,一代一代寫不完,也永遠不嫌晚。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三部,記錄作者在國共內戰時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國民黨軍,歷經遼瀋、平津兩大戰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經歷俘虜營訓練,穿著解放軍服,徒步膠濟鐵路全線至青島到上海,最終遠走臺灣一路上,對照、危機、衝突各自延長,互相糾纏,滾動前進,驚心動魄。作者將這四年的憤怒、傷心、悔恨蒸餾、昇華為一部超越政治、階級、個人得失恩怨的獨特回憶:國共好比兩座山,我好比一條小河,關山奪路,曲曲折折走出來,這就是精彩的人生。作為歷史學者,我對文學家寫的回憶錄素來比較警覺甚至排拒,而《關山奪路》卻讓我感到意外的驚喜。文學的求美、史學的求真、哲學的求解,王鼎鈞先生以回憶錄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不見煽情,不見吶喊,平心靜氣,卻觸及靈魂。

文學江湖: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傳記 / 排行榜 連載

《文學江湖:回憶錄四部曲之四》作者是王鼎鈞。這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第四部。從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撤退去臺灣,到1978年移民美國,作者用三個十年,從個人的視角感受和記錄了臺灣的大歷史和一己的小悲歡。作者親歷的文學江湖是臺灣風雲變幻三十年的縮影:從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驚慌,再到冷戰時期的心理疲憊,及臺灣經濟起飛我寫回憶錄不是寫我自己,我是藉著自己寫出當年的能見度,我的寫法是以自己為圓心,延伸半徑,畫一圓周,人在江湖,時移勢易,一個圓畫完,接著再畫一個,全部回憶錄是用許多圓串成的。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臺灣由文學、政治和特務交織組構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獨特經歷,使他可以在局內觀察理解當年文藝政策執行者的真實關懷與具體困擾,也可以從局外洞悉各方勢力交錯產生的矛盾緊張,使得這段詭異卻現實的文藝歷史,在書中明白彰顯。作者所親歷的這個文學江湖同時也是臺灣風雲變幻三十年的縮影:從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驚慌,再到冷戰時期的心理疲憊,及臺灣經濟起飛、反攻大陸的宏願成為笑柄之時無奈地選擇落地生根

怒目少年:回憶錄四部曲之二

傳記 / 排行榜 連載

《怒目少年:回憶錄四部曲之二》作者是王鼎鈞。這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的第二部,記錄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戰勝利,一箇中學流亡學生輾轉安徽阜陽、陝西漢陰等地的經歷、見聞與思考。在這一場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中,作者如散落的一顆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學生的生存境況,見證了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遭際命運,也從細部揭示出兵痞、學潮、鄉村自治、青年軍形成的因果及社會的眾生百態。中國人生了氣,有時候像滾水,有時候像火山。抗戰軍興,中國人蓄怒待發,出氣的物件有變化,先對外國,後對本國。出入於兩種怒氣(對外國和對本國)之間的我,以一個少年人的受想行識,構成《怒目少年》這本書的內容。人活著,好比開啟一架攝影機,少年時底片感光,不曾顯影,一直儲存著,隨年齒增長,一張一張洗出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鈞流亡學生時代的顯影。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戰勝利,一箇中學流亡學生輾轉安徽阜陽、陝西漢陰等地,在這一場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顆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學生的生存境況,見證了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遭際命運,也從細部揭示出兵痞、學潮、鄉村自治、青年軍形成的因果及社會的眾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