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臺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臺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1984年出版《龍應臺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臺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臺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臺灣文學課程,並每年導演學生戲劇。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臺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1996年以後龍應臺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箇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自1995年起,龍應臺在上海《文匯報》“筆會”副刊寫“龍應臺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展。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現定居德國法蘭克福。
龍應臺的全部作品集
《野火集》作者是龍應臺。龍應臺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於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慼慼焉。這些事,就發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麼具體、實在、確切;而內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點破;立時豁然開朗。此次重新編整後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當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對此文的感言,或對當時時代背景的補充說明,或觀照了對文章產生的現實意義。並邀請二十位華語文學名人如柏楊、餘秋雨等,為文或追憶或評析走過野火時代的臺灣。
《人在歐洲》作者是龍應臺。《人在歐洲》是龍應臺旅瑞一年多的心路。它詳盡、形象地顯現了龍應臺目前的關注點:就地球村的整體文化而言,“白種文化”的絕對強勢所造成的世界同質化傾向,對“弱勢文化”中的作家無疑是一種危機,一種威脅;有些基本信念,比如公正、自由、民主、人權等等,必須超越民族主義的捆綁;“弱勢文化”中的作家或許應該結合力量,發出聲音;談四海一家,必須先站在平等的立足點上。假如把《人在歐洲》的多數篇什概略地分類,不外乎有這麼幾種。一,談社會,如《清道夫的秩序》 、 《番薯》、《斜坡》、《思想欄杆》等。二,談人生,如《給我一箇中國娃娃》、《燒死一隻大螃蟹》、《阿敏》等。三,談文學,如《詩人拎起皮箱》、《視大獎·必藐之》等。換一個角度,從關懷面的寬泛和集中,還可以劃分:談國際問題,如《德國,在歷史的網中》、《醜陋的美國人》、《慈善的武器工廠》等;談臺灣問題,如《臺灣素描》、《臺北遊記》等。實際上,二者融為一體,她議國際問題,總是把臺灣作為參照物件,議臺灣問題,無不置之於國際環境的大背景之中。一以貫之的,是力倡開闊的、平衡的、健康的世界觀:在彼此息息相關的世界裡,把人的價值擺在首位,從心靈的層面上真正地尊重人、關愛人。
《孩子你慢慢來》作者是龍應臺。十五年前龍應臺以一位母親的親身經驗寫下《孩子你慢慢來》,她在書中說:“誰能告訴我做女性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十五年過去,龍應臺不僅成為華文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枝筆,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個人事業和母親角色的衝突,而《孩子你慢慢來》也給無數讀者帶來感動和啟迪。
《女子與小人》作者是龍應臺。是一本有關女人的書,書中多次寫到了女人所扮演的角色,輯一是寫身為妻子,好的工作是“男主外,女主內”;輯二是寫當了媽媽以後,好的任務是教育好孩子,“小人”明顯的是指孩子。在這本書中龍應臺把一個母親與兩個孩子間的人倫之情描寫得細入毫末。有些堪稱是發人之所未發,譬如同在稚齡,大孩子因為母親給了老二較多些關照,就心生妒意,那細節是如今的獨生子女的家長不易虛構的。女性在吸取知識上著重於快捷,而不重深入,所以不要買卡爾·楊或佛洛伊德寫的大部頭的心理書。女人如果能夠深入地去研究一個大題目的話,她也就不會是個女人了。
《目送》作者是龍應臺。《目送》的七十八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