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剛(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美籍華人學者,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紅學家;1920年生於安徽省合肥縣西鄉山南館唐老圩,1939年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歷史學系,194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44年在安徽學院史地系講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學,195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59年獲史學博士;後留校任教併兼任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館長,負責口述歷史計劃中國部分;1972年受聘為紐約市立大學教授、亞洲研究繫系主任;曾任紐約文藝協會會長;2009年10月26日,因腎衰竭卒於美國舊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歲。
唐德剛的全部作品集
《李宗仁回憶錄》作者是唐德剛。李宗仁(18911969),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的政治領袖和風雲人物,曾為桂系軍事首領,國民黨中央領導階層的重要成員。1948年4月任國民政府第一任副總統,1949年1月在蔣介石下野後任代總統,同年12月赴美。1965年葉落歸根,並於北京發表宣告,決心為祖國統一作出貢獻。李宗仁一生戎馬,歷經護國、護法、北伐、蔣桂、抗日、國共內戰等戰爭無數,直接影響了中國現代政治與歷史的走勢。讀歷史的人,縱使以成敗論英雄,對這樣一位不平凡的歷史製造者,也不能等閒視之。李宗仁寓居美國期間,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在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學部襄贊下,於1958年開始親自口述了他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及所參與的軍國大事,由歷史學者唐德剛整理撰寫,遂成《李宗仁回憶錄》。本書也是唐德剛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費力最大、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自動議磋商到付梓面世歷時逾二十年。《李宗仁回憶錄》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業的全記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最忠實的寫照。它完整儲存了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的真面目,並間接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內幕或軍事秘聞。對於瞭解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具有至為重要參考價值。
《胡適口述自傳》作者是唐德剛。《胡適口述自傳》,介於自傳和他傳之間,是瞭解胡適其人其學的最好入門書。20世紀50年代,胡適應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學部之請,受唐德剛採訪,以英文口述生平,於1958年完成十六次正式錄音。本書即是由唐德剛根據錄音,對照參考、綜合譯出,並於1959年經胡適手訂而成。這也是唐德剛在哥倫比亞大學與胡適親身交往、提著錄音機完成的一項傲人的口述史傳工程。在這裡,胡適回顧了自己一生學術研究的歷程,從投身文學革命、到審視中國哲學史,重新發現禪宗的歷史,再到批判性地研究白話小說,憶及文學、史學、哲學等方面主要思想,是一本包羅了胡適學識、思想、生活、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小書。唐德剛將胡適的英文口述譯為中文後所作的註釋評論,更是不可不讀的好文章,一方面,胡適口述中出現的一些記憶誤差、難言之隱透過唐注得到復原;另一方面,唐注又拓展和深化了口述的內容和觀點,針對正文所提出的問題也闡發了自己對胡適本人及相關人物、事件的評論,使讀者得以更清晰地理解胡適和他所在的時代。本書傳與注已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而言,註釋部分的分量,恐怕還在傳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學界盛稱本書:先看德剛,後看胡適。
《胡適雜憶》作者是唐德剛。《胡適雜憶》原是作者在撰寫《胡適口述自傳》時,打算自寫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筆即幾十萬言,結果頭大不掉,只好印成專書,獨立出版,可以說是胡適口述歷史的縮版。唐德剛先生憑自己的回憶和日記上的記錄,對胡適一生牽惹到的無數問題與糾葛,幾乎無所不談,談無不快。但又不止於回憶,他暢談歷史、政治、哲學、文學以及其他一切胡適關注的學問,可見作者才氣縱橫,博學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詼諧,故落筆氣勢縱橫,妙趣橫生。唐德剛將胡適寫得生龍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裝飾什麼英雄超人。他筆下的胡適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錯誤和缺點的真實人物。讀了唐德剛筆下的胡適,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語談辯,不知夜之將盡,人之將老。
《史學與紅學》作者是唐德剛。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的秦漢根源,當代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海外讀曹雪芹的文化衝突,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史學與紅學》收錄了史家唐德剛在史學理論、研究方法和紅學方面的札記共計十七篇,論及史學與文學的關係、小說與歷史的關係、海外中國作家的本土性、漢字拉丁化等議題。作者認為,文史不分是傳統東、西方史學異曲同工之處,優秀的史學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學精品,主張史以文傳,避免僵硬執拗地治史,並強調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書中細述李宗仁回憶錄成書過程的篇章,可見其在口述史學方面用功之深,作者對《紅樓夢》裡避諱問題的集中討論和以經讀經分析曹雪芹的文化衝突的文章也頗有創見。《史學與紅學》談的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由於唐先生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後來跟史家唐德剛打過筆仗的夏志清先生十分看重唐派散文,稱其為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