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複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
查爾斯·狄更斯的全部作品集
《董貝父子》作者是查爾斯·狄更斯。《董貝父子》無論從形式方面還是從內容方面而論,都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佔據特別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早期作品中流浪漢體(thepicaresque)的影響,緊緊圍繞一箇中心人物、一個主導觀念來展開故事,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是第一部結構嚴謹的代表作。作者在序言、書信中多次提到,在寫《董貝父子》時,他時刻注意“扣緊該書的一般目的與設計,並以此嚴格束縛自己”。《董貝父子》形式上的新特點是跟內容方面的發展相聯絡的。在這以前,狄更斯在小說中曾抨擊了負債人監獄、新的濟貧法、地方上的所謂慈善事業以及大城市底層的罪惡與黑暗,多多少少把它們當作孤立的現象。《董貝父子》卻試圖在更嚴謹的形式中以現代城市為背景,透過一個資產者的典型形象表達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觀,而不復在個別社會弊病上做文章。當然,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作者的小說藝術向著更高階階段發展——結構的嚴謹在美學上不一定比流浪漢體小說的鬆散更優越,它們可以各有各自的美,但無論如何,《董貝父子》代表了作者思想的
《匹克威克外傳》作者是查爾斯·狄更斯。小說情節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的見聞和遭遇展開,一些故事雖然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故事的進展又能自然地銜接起來,這正適合以分期連載的形式發表。作者的藝術構思和發表形式決定作品的某些藝術特徵。這也表明《匹克威克外傳》的創作還深受英國十八世紀流浪漢小說的影響。《匹克威克外傳》的情節大體上有四條線索:房東巴德爾太太狀告匹克威克譭棄婚約;山姆·維勒的父親同騙吃喝的偽善牧師史得金斯的紛爭;俱樂部幾位成員的愛情故事;匹克威克和山姆·維勒主僕同流氓金格爾的衝突。全書以最後一條線索貫穿始終,金格爾因受到匹克威克的道德感化最後改邪歸正,形象地宣揚善良戰勝邪惡的道德信條。
《霧都孤兒》作者是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寫實小說。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奧立弗在孤兒院長大,經歷學徒生涯,艱苦逃難,誤入賊窩,又被迫與狠毒的兇徒為伍,歷盡無數辛酸,最後在善良人的幫助下,查明身世並獲得了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說,本書揭露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如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參與犯罪等。本書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及舞臺劇。世界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於2005年也曾將此書拍成電影。
《大衛·科波菲爾》作者是查爾斯·狄更斯。在這部具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小說裡,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具有曲折生動的結構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而且還在於它具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豐滿逼真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遠大前程》作者是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又譯《孤星血淚》,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晚年寫成的教育小說。故事背景為1812年耶誕節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兒皮普(Pip)以自傳式手法,敘述從7歲開始的三個人生階段。此小說貫切了狄更斯文以載道的風格,透過劇中孤兒的跌宕起落,表達他對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該小說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連載於作者製作的週刊《一年四季》,百年來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舞臺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