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聲音洪亮,搖頭晃腦,很是入神。
潘安無意打擾,這清淨客棧的環境著實不錯,尤其是這片竹林,清風一過,颯颯作響,好似佛家的梵音一般,讓人身心一淨,他尤其喜歡在讀書累時來這邊溜達。
他們搬得突然,他人都不知曉,確實清淨了,沒有了上門打擾,客棧裡的讀書人都屬於類似宋銘這種比較宅的,個人忙個人的,戶部打擾,偶爾會有來往,也是交流一些書本上的問題,潘安十分喜歡這種氛圍。
來了清淨客棧沒幾日,潘安就聽到了江澄的信兒,上次江澄因為在青樓鬧事被抓就在這屆會試的舉子圈裡火了一把,這次因為同一位青樓女子又火了一次,上一次因為爭風吃醋吃進了大牢,還是在放榜前夕,已經讓人感概此人色令智昏,不配為天子門生了。
這把一點沒吸取教訓,為同一個女子,再一次出名了,畢竟不是誰都有魄力和一青樓女子青天白日逛街調笑,同進同出的,江澄可以說為江南才子的風流名聲更添了一筆。
這也讓當初因為江澄的風流事,覺得他不堪上榜的考官在聽說之後,覺得此人就此墮落,果然不能為國所用,自己黜了他的考卷果然是明智之舉,後來在一次酒後無意中把此次透露出去,多年後被江澄輾轉得知,心中大悔。
只說現在,潘安要不是個相信科學的大好青年,肯定以為這廝被下了降頭,簡直記吃不記打啊,一點不長記性,上次潘安還很是焦急救他出牢獄,這把覺得要是江澄因為那女子再進去一次,自己定然是不想救他了,就讓他在牢裡呆上幾載,好好醒醒腦子,出來後沒準還有的救。
潘安三人聽說這事之後就連布凡也只是搖頭嘆了嘆氣,目前是沒有出面制止江澄這種行為的打算,三人一致認為江澄這是上次栽得不夠狠,他們救早了。
於是,這次他們決定靜觀其變,先忙自己的殿試再說。
潘安在準備殿試的這段時間回想自己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學習機在開始的時候確實給了他莫大的幫助,但是因為學習機給他開的背下來就不會忘的逆天技能,學習機在後期就是輔助作用,因為在後期的學習中,主要是要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而寫作就是看天分和悟性了。
想起來自己這幾年沉迷學習之中,學習機基本用來當做書庫了,技能點都用來購買一些當今朝代沒有出現過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籍,這些書大大拓寬了他的知識面,而且後世又編纂了一些簡單易懂有助於他更好學習怎樣作詩賦,應試時怎樣破題的實用性書籍,對他很有幫助。
其次就是在書法,彈琴等才藝方面,潘安的進步著實不小,也是靠著這些才藝拓寬了他的朋友圈子,因此殿試在即,潘安覺得學習機或許可以利用一下,可以讓他在殿試博一把,看了看攢了不少的技能點,潘安覺得他可以好好琢磨一下。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就到了殿試這一天,這一天潘安、布凡和王鈺可以說十分緊張了,畢竟是要面聖的,雖然在前兩天有人過來特意教導他們一些宮廷禮儀和注意事項,但是這倒是讓三個人更加緊張了。
沒辦法,實在是繁瑣的宮規和犯了宮規後的慘烈後果讓他們知道他們進宮後必須謹慎再謹慎,越是這樣想越緊張了。
第106章 殿試(上)
第二天所有人天還沒亮就已經收拾妥當準備進宮,潘安昨晚睡得實在不怎麼樣,在這種緊張氣氛烘托下,他就算強迫自己閉上眼睛什麼都不想,但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卻老是從腦子裡冒出來,時間越晚情緒反而興奮起來,好在年輕身體素質好,第二天凌晨起來折騰照樣生龍活虎,一點不困。
主要是現在大家一大早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一個個表情複雜,有的興奮不已,有的一言不發,但是無一例外每個人身體都微微抖動,不知是天氣還是情緒使然。
潘安倒是好一些,不過他是注意力被分散了一些,和他一同住在清淨客棧的宋銘,他那日夜不輟的苦讀精神讓潘安印象極深。
今日只見宋銘近日一身黛青色輕薄衣衫,使得他本就極為瘦削的身形顯得更加單薄,而且他的臉色實在是蒼白的可怕,黑眼圈重的像化了煙燻妝,潘安看著他搖搖欲墜的身形,甚至覺得這兄弟可能隨時會倒下。
但是,在殿試上昏倒可是御前失儀,潘安為宋銘掬了一把汗。
不過宋銘仍然沒能堅持到殿試,他在即將進入宮門的那一刻華麗地直挺挺的昏倒了,這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他沒有御前失儀,不幸地是他錯過了這次殿試,不過他還有一次在三年後不用參加會試直接進行殿試的機會,不過就這樣再蹉跎三年,潘安想換誰都會很不甘心吧。
潘安無力為這位他很欣賞的不幸舉子提供太多的注意力,只在宋銘被拖走的時候送給了他一記同情的眼神,然後就被前面十分凶煞讓他們安靜的侍衛吸引走了注意力。
這不是潘安頭一次進入紫禁城,前世他去故宮參觀過不下三回,顯然雖然他是穿越到了架空朝代,但是紫禁城還是和記憶中一模一樣的,不過現在它更加金碧輝煌,氣勢威赫。
不過潘安這等三百多位貢士這麼一大早就進宮,自然不是因為他們馬上要覲見皇帝,而是因為他們首先要到保和殿進行殿試前的複試,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只一道策論題,便是最後一搏了,是龍是蟲只看這一哆嗦。
這一道策論題的字數限制在兩千字以內,做題時常為一個時辰,想慢悠悠地審題構思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也考考生們的才思是否足夠敏捷。
考試座位是按照會試的成績排的,因此潘安坐的很靠前,在皇宮裡現場答題,周圍這麼多太監學士看著,一會兒皇帝極有可能會過來看看,畢竟這次錄取人數極多,可見皇帝陛下的求賢若渴。
所以這氣氛可想而知,只是一個時辰而已,考生們卻覺得有一個世紀那麼長,這次殿試的考題十分中規中矩,考題如下:
“爾多士其揚榷陳之:君人之道,子育為心,雖深居九重,而慮周億兆,民間疾苦,惟守令之最真。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權寄之於守,此與今制用意無殊。而循良之績,今不如古,粉飾欺蔽之習,何以杜之?世局日變,任事需才,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聞見,陶成之責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何道之從?凡此皆體國之宏綱,濟時之要政也。多士博覽古今,通經致用,其各真言無隱,朕將親覽焉。”
就是讓考生說說發展政治、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