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都不知道何年馬月了。
第五十七章
秦洛川卻在想, 到底是是誰授意孔大人這麼安排, 又有何目的。
那日瓊林宴, 翰林院的的同僚幾乎都去了,皇上護他的態度那麼明顯,只要不像楊曦說的那般, 他們沒得罪孔大人,孔大人就沒理由把他們丟在這個位置做事。
不過不管是誰做出這種授意, 翰林院學士是天子近臣, 對今日的這些安排, 皇上肯定早就知曉,既然皇上沒有反對, 那他們就聽從安排好了。
又或許這本就是皇上的意思。
秦洛川心裡轉過無數的想法,但終究還是覺得,這是皇上安排的可能不大。
楊曦見他眼神虛擲,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便伸手在秦洛川眼前晃了晃,問道:“你有在聽我說話嗎?”
“有,”秦洛川點了點頭,沉吟一會後問道:“你覺得我們入翰林的目的何在?”
看他問得認真, 楊曦想了想, 也正色道:“鍛鍊能力,增長見識, 積累經驗。”
秦洛川道:“我曾經聽過一句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想若是為了增長見識的話, 我們修前朝史便可以做到。”
頓了一下他又道:“其他兩樣,也總會有機會的。”
修前朝史,必然要對前朝政典故事進行深入瞭解,何止是增長見識,幾乎同時可以達到積累一定的經驗,以及學習處事方法,可前提是這個時間不能太長,他們的目的只是過渡,並非長久的做這件事情。
楊曦苦笑道:“我贊同你的看法,但是你想過沒有,前朝接近三百年的歷史,就算如今已經把要用的書籍都蒐集好了。”
說著他指了指屋內幾個諾大的書架,“可就我們倆人,光是把這些書籍熟讀,再提取有用內容編輯成冊,怕是沒個五六年根本就完不成。”
而幾年時間後,同科的進士估計早就已經被提拔到別處了,皇上估計也早忘了有他這麼號人。
秦洛川斜了他一眼,淡淡的道:“請不要說我們,需要五六年時間才能熟讀完這些書的人是你,不包括我。”
楊曦愣了一下,接著喜道:“我居然忘了這茬,以你這變態的記憶力,不都是隨便看看就好了麼,我先算一下,如果是一天看兩本的速度,這些書籍不用一年你就能全都看完,到時候若是我們能用一年多的時間編寫完一本前朝史……”
一想到這個可能,楊曦沒忍住在原地興奮地走了幾圈,好似看到了自己似錦的前程。
頓了一下他又道:“對了,還有皇上,以你的身份,別說一年兩年,就是十年八年他都不可能忘了。”
最開始秦洛川是想讓他不要太過沮喪,但是看他一轉眼就又覺得馬上就會官運亨通,沒忍住潑冷水道:“除了你跟清月之外,京城沒人知道我有過目不忘的能力,讓我們來修前朝史,你想過是什麼目的嗎?”
一開始楊曦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想也不想的道:“當然是冷落排擠。”
“如果不是皇上安排的話,還有可能是為了試探皇上的態度。”秦洛川道,“但不管如何,你都是被我連累的。”
秦洛川說話的時候一直注意著楊曦的表情,見他聽到連累兩字的時候,表情平淡,既沒有委屈不甘的神情,也沒激動的說不是,便繼續道:“若是你想去做其他的事情的話,我可以找寧王說一聲。”
楊曦不贊同道:“且不說連累與否,你能力本就比我強,跟你一同修前朝史,若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修編完成,到時候功勞肯定少不了我的一份,不是我佔了你的好處嗎?”
說著他壓低了聲音,“再說了,同你一道,我說不定還能在皇上面前掛個名,若是自己一人,說不定明日皇上就忘了有我這麼號人了,說來說去,還是你不嫌我佔了你的便宜才是。”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楊曦看得十分清楚,雖說同秦洛川交好,可能會被想要對付他的人波及,但仔細算來,還是得到的好處多多了。
秦洛川失笑,“你我是好友,談何佔便宜。”
“那你又為何說連累?”楊曦反問道。
秦洛川沒再回答,兩人相視一笑,十分的默契。
既然決定要安心好好的修編前朝史,兩人便商量著要如何下手,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必須得先定個章程出來才行。
秦洛川想了想道:“我先把這些書籍都掃一遍,看到重要的類容就標記出來你再看,若是類容太過空泛無法標記,就總結出來,到時候再編修。”
剛才兩人稍微看了下各個書架上的書籍,差不多都是按時間排序的,他們可以從最早的年代開始閱讀編寫,之後若是有別的佐證證明之前所寫的是錯的,再刪減或修改。
這是一件極其繁重的事情,但因為有秦洛川這個過目不忘的在,楊曦是充滿了信心,點頭道:“可以。”
雖然只有他們兩人,但修編還是有主輔之分,秦洛川自然是主要的工作者,楊曦則只需要輔助就行,雖然事情也不會輕鬆。
既然決定去做了,秦洛川就不僅想要完成,還想做得最好。
這個世界對歷史的編修都以實錄為標準,按時間列敘,秦洛川想到曾經在歷史書上看到過的有關史記的評價,想了想遲疑道:“其實我還有一個想法。”
楊曦道:“你說說看。”
秦洛川道:“既然我們有足夠的資料,又反正要把這些都熟讀一遍,為何不乾脆把其他的風俗,禮記,曆法和水利這些,全都編修成冊,那些名人名臣若有足夠的資訊,也可以編寫人物傳記。”
楊曦聞言先是愣了一瞬,等完全消化完秦洛川說的這些話後,只覺得全身血液都炸了。
若真按照秦洛川所說的這般去做,只怕兩人要做的事情比原本翻倍都不止,但一旦書成,不說被皇上青睞提拔,除了前朝史書之外,其他的書冊就夠兩人在天下讀書人里名聲鵲起了。
而且不是他盲目的自信,既然臨風能說出這種話,他相信就一定能夠做到。
秦洛川本來也只是起了這麼個頭緒,但越說自己越覺得可行,仗著自己堪比硬碟的頭腦,除實錄外,再修編一部信史,也並非多難的事,無非是多花一些時間罷了。
而且反正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