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時沒有農業稅,煮鹽、鑄鐵、銅礦、運輸為帝國財政提供了所有經費,這些產業都是帝國的支柱。對帝國來說,這些產業不僅意味著稅收,甚至不是為帝國創造了多少富豪、多少財富。
最重要的是,這些產業吸納了帝國的頑疾——流民。
每個人都要生存下去,西漢最常見的謀生方式就是種地,失去了土地的人,就是中國歷史上一群特有的人——“流民”。流民沒有土地、沒有固定的收入、沒有戶籍,屬於“三無”人員。
但是,流民也要活下去,他們必然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帝國沒有壟斷所有盈利行業的時候,他們可以去煮鹽、可以去冶鐵、可以去採礦,還可以搞運輸。《鹽鐵論》記載,當時的大鹽商僱傭人數在千人以上,一個人勞動者的收入足以買到一個六口之家的糧食。
——現在,帝國壟斷了賺錢的行業,從事煮鹽、冶鐵、鑄錢的普通人變得無所事事。劉徹為了省錢,壟斷行業的勞動力都來自於徭役和犯罪分子,也就是說現在這些行當不能再維持“三無”人員生存。
——現在,帝國壟斷了賺錢的行業,從事煮鹽、冶鐵、鑄錢的有錢人同樣無事可做。有錢人不用四處流浪,他們手中的金錢卻要尋找一個去處:貨幣的本性就是要尋找低風險、高收入的回報。
在“不告緡令”引導下,有錢人很自然地發現了一個低風險、高收益的渠道——土地!隨著商人手中大量的貨幣迅速轉向土地,漢帝國第一波土地兼併開始了。結果不言而喻,儒學大師董仲舒給出了那句最精準的評價: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