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繹以九州都督的身份率軍東討侯景的時候,曾先派人到湘州去徵求蕭譽的意見,說是願意讓蕭譽為元帥帶荊州兵東討。蕭譽不願帶兵打仗,堅決的回絕了。不久,蕭繹又派人來,說自己願意帶兵東討,請湘州出一部分兵力和軍糧同往,也被蕭譽拒絕。與此同時,蕭繹還派人到雍州,想讓蕭詧撥出一部分精兵隨軍東下,蕭詧以防範西魏為藉口也不肯出兵。蕭繹號令不行,甚為不滿,等到殺了蕭慥以後,於是向湘、雍二州用兵。
太清三年(549年)六月,蕭繹任命少子蕭方矩為湘州刺史取代蕭譽,令派長子蕭方等率精兵二萬人護送。蕭方等率軍行至麻溪(今湖南臨湘),和蕭譽遭遇,雙方交戰,荊州兵大敗,蕭方等落水而死。蕭方矩率殘兵逃回江陵。
隨後,蕭繹派竟陵太守王僧辯、新任信州刺史鮑泉攻打湘州,很快兵臨長沙城下。蕭譽見事情危急,派人向蕭詧求援。蕭詧率步兵二萬、騎兵二千進攻江陵。江陵是蕭繹的根基所在,聽說蕭詧來攻,蕭繹調兵遣將,組織守城。蕭詧雖然兵力不少,但因連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四尺,使軍隊的進攻能力大為減弱。同時,蕭繹一面加緊對蕭詧部將的誘降活動,一面派人偷襲襄陽。蕭詧後方吃緊,只得引軍退走。
蕭詧退走後,蕭繹便派王僧辯代鮑泉為都督,加緊了對湘州的進攻。蕭譽長期被圍,又失去了蕭詧的支援,長沙很快失守,蕭譽也被亂軍殺死,傳首江陵。這樣,繼蕭慥之後,蕭繹又除去了一個可能與他爭奪皇位的隱患。
在蕭繹發動對湘、雍二州戰爭的同時,他的六兄邵陵王蕭綸也在擴張勢力。侯景攻佔廣陵後,蕭綸從會稽逃到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郢州刺史南康王蕭略(梁武帝侄)推蕭綸為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承製建置百官。那時,正值蕭繹派王僧辯替代鮑泉攻打蕭譽。蕭綸便寫了一封信給蕭繹,認為大敵當前,天仇未雪,兄弟子侄間應該捐棄前嫌,坦誠相見,共思匡復。如果繼續同室操戈,國家便有滅亡的危險。蕭繹卻置之不理,並以為蕭綸是在與自己爭當皇帝,因此又向蕭綸發動戰爭。大寶元年(550年)八月,蕭繹派王僧辯、鮑泉等率水軍一萬東下,詭稱討伐侯景,迎蕭綸還江陵,實際上襲擊郢州(今湖北鄂城)。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蕭綸召集將士,流淚說道:“我修武備,本來沒有別的意思,不過是想為國盡力,討伐賊臣罷了。湘東王(指蕭繹)卻以為我這樣做是想和他爭奪帝位,所以今天派人來進攻我。想不到一片忠心,無法報國!”他不想與蕭繹的軍隊打仗,因此主動撤離了郢州,退到汝南(今河南息縣)一帶。大寶二年(551年)二月,西魏大將楊忠攻破了汝南城,蕭綸被殺。
日期:2013-03-20 09:08:33
兄弟叔侄間的內訌這一節作廢 現在改為
在侯景之亂中趁火打劫
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發動叛亂,領兵南下直抵長江。梁武帝事前完全沒有作任何防範,得到侯景的叛亂訊息後,梁武帝還大言不慚地說:“是何能為?吾折鞭以答之。”隨即臨危命蕭正德保衛京師,只是讓梁武帝沒有想到的是,京師保衛戰的總司令蕭正德卻派船接侯景叛軍過江,進而迎進建康,包圍了“臺城 ”。
把偌大的建康城圍得團團轉的侯景叛亂部隊不過幾千人,馬不過數百,而當時臺城中尚有男女10餘萬,甲士2萬多,此外當時前前後後趕來的各路勤王部隊多達二三十萬,從這個角度上說侯景早已經處於了被反包圍的危險境地。
據說當時梁武帝在城上說話,城下的援軍都能聽見,對於包圍圈中的侯景就是沒人動手。宗室諸王頓兵不前打的算盤無非是隻想儲存實力以奪取皇位。梁武帝諸子認為太子蕭綱不是當然的繼承者(武帝第三子),於是覬覦王位者多。“上年高,諸子不相下,邵陵王為丹陽尹,湘東王在江州,武陵王紀在益州,皆權侔人主;太子綱惡之,常選精兵以衛東宮”。
侯景之亂時,湘東王蕭繹以荊州刺史職銜都督荊、雍、湘等九州諸軍事,就當時各方的實力來看,蕭繹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手下大將,都是數一數二的。在建康被圍四個多月以後,礙於輿論壓力,蕭繹才勉強帶兵三萬東下。儘管如此,他仍然是虛張聲勢,淹留不進,僅有的軍事行動,還是長子蕭方等主動請纓要求去營救爺爺,蕭繹才勉勉強強給了一萬人。雖然蕭方等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怎奈獨木難撐,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八十多歲的爺爺落入叛賊的手中,無奈又回到了老爹身邊。蕭繹看到兒子這麼給自己爭氣,破天荒地不惜冒著被吐酒水的危險跑去找徐昭佩商量:"若更有一子如此,吾復何憂!
梁朝與侯景暫時訂立盟約以後,本來無心援臺的各路援軍都紛紛退走。在這一間隙裡,蕭繹利用手中的權力,先後向他四周各鎮發動了進攻,全力發展自己的勢力。
蕭繹的勢力首先向西發展,先是殺掉他的堂侄信州(治今湖北巴東)刺史桂陽王蕭慥。
接著,又發動了對蕭譽的戰爭。太清三年(549年)六月,蕭繹任命少子蕭方矩為湘州刺史取代蕭譽,令派長子蕭方等率兵護送蕭方矩前去上任。蕭方等率軍行至麻溪(今湖南臨湘),被蕭譽大敗,蕭方等戰死,蕭方矩逃回江陵。
隨後,蕭繹派竟陵太守王僧辯、新任信州刺史鮑泉攻打湘州,很快就攻下長沙城,蕭譽也被亂軍殺死,傳首江陵。這樣,繼蕭慥之後,蕭繹又除去了一個可能與他爭奪皇位的隱患。
侯景攻佔廣陵後,他的六兄邵陵王蕭綸從會稽逃到江夏(今湖北武昌)。郢州刺史南康王蕭略(梁武帝侄)推蕭綸為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承製建置百官。蕭繹怎麼能夠容忍蕭綸與自己爭當皇帝,因此又向蕭綸發動了戰爭。蕭綸被迫撤離了郢州,退到汝南(今河南息縣)一帶。大寶二年(551年)二月,西魏大將楊忠攻破了汝南城,蕭綸被殺。
到了這時只剩下蕭繹、蕭紀兩兄弟有實力爭奪帝位了,對於蕭繹來說很明顯還是要一以貫之的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佔領郢州之後的蕭繹正想把進攻矛頭指向八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不想侯景乘梁宗室內亂,領軍橫行三吳,北折廣陵,沿長江西進江陵,進攻湘東王蕭繹的地盤。在這種情況下,蕭繹才開始著急,不得不傾全力向建康發動全線進攻。蕭繹在自己的地盤受到威脅才組織大軍迎戰侯景,此時已離臺城攻陷一年零八個月了。
551年4月,蕭繹與侯景兩軍在赤亭(今湖南華容西南)遭遇,侯景軍戰敗,侯景本人自巴陵敗逃建康。這次戰役,是侯景由盛到衰的轉折點。感到大勢已去侯景于大寶二年(551年)八月首先廢簡文帝蕭綱,立豫章王蕭棟(昭明太子蕭統孫)為帝,改元天正。其後梁朝宗室,不但臨賀王蕭正德,太子蕭大器等王侯二十多人做了刀下鬼,就連傀儡皇帝蕭綱最後也被土囊壓身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