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在朝會中的位次大致和尚書相仿,低於尚書令和尚書僕射。此外,侍中本和宦官一樣,可以在宮禁(皇帝的居所,一般的大臣是禁止入內的)中待命。但東漢章帝之時,有個名叫郭舉的侍中和皇帝的妃子偷情之時,被漢章帝撞見。郭舉拔出佩刀企圖反抗,結果被章帝身邊的侍衛誅殺。漢章帝因此事嚇得不輕,於是他下令讓侍中在宮禁外待命;只有當有要事稟報的時候,侍中才可以進入宮禁。之後的東漢皇帝也延續了這個制度。《後漢書·百官志三》引蔡質的《漢官典儀》:“侍中、常伯(常伯為京畿一帶的地方官,如司隸校尉、河南尹、洛陽令之類),選舊儒高德,博學淵懿。仰佔俯視,切問近對,喻旨公卿,上殿稱制,參乘佩璽秉劍。員本八人,陪見舊在尚書令、僕射下,尚書上;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尚書下。又侍中舊與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時,侍中(應為侍中僕射,侍中為誤)莽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畢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舉與後宮通,拔佩刀驚上,舉伏誅,侍中由是復出外。”
侍中和其他文散官的區別。“散官”這一名稱是唐朝才有的,指有官名而無具體職務的官員。雖然漢朝沒有“散官”一稱,但是符合“散官”條件的文官卻還是有的,如侍中、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等。這些官職有一些共有的特點,如都是皇帝的顧問官,經常作為其他官職的加官,都隨侍於皇帝的左右。侍中和光祿大夫在這些官職中地位最高(都為比兩千石),而侍中的實際地位又高於光祿大夫,因為侍中比光祿大夫更親近於皇帝(參乘和待詔禁中)。魏晉的時候,光祿大夫更是乾脆成了養老官。不過,在東漢宦官當權的時期,侍中由於受到同為近侍的中常侍、小黃門排擠,其影響力被大幅削弱。而非宦官當權的時期,侍中作為權臣安插在皇帝身邊的近臣,其影響力又被大幅加強。所以官制的變通真可謂因時、因人而異。《後漢書·卷四十三》:“(朱)穆既深疾宦官,及在臺閣,旦夕共事,志欲除之。……後穆因進見,乃復陳(漢桓帝)曰:‘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兩宮。自此以來,權傾人主,窮困天下。宜皆罷遣,博選耆儒宿德,與參政事。’帝怒,不應。穆伏不肯起。”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